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伦理学通识课程教学问题-通识教育评论

生命伦理学通识课程教学问题-通识教育评论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生命伦理课程只讲“生命伦理问题”,如克隆、转基因、辅助生殖、基因组研究等,而对生命伦理秩序的起源、内在意义及相关问题发生的机理、生命伦理与其他学科及人类社会发展之关系缺乏系统讲授。如此讲授,有关生命伦理问题的分析及相应对策的提出只是“隔靴搔痒”。此类问题的产生主要由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完善,生命伦理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生命伦理学通识课程教学问题-通识教育评论

目前,我国生命伦理通识教育课程或许还不能算“名正言顺”,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而且比较尖锐和普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生命伦理教育意识普遍缺失。生命伦理教育意识缺失源自全社会的生命伦理意识的匮乏,以及过于强调主观的文化伦理意识,这一点从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十来所院校开设生命伦理课之现状可见一斑。这使得我们的生命伦理教育课堂往往充斥着“主观臆断”。生命伦理教育意识的缺失必然导致人们行为上的伦理缺失,而后者反过来会加重前者的严重程度,最终必将造成社会的伦理道德缺失的“恶性循环”。

问题二:生命伦理教育课程的内容不够系统、具有随意性。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生命伦理课程只讲“生命伦理问题”,如克隆、转基因、辅助生殖、基因组研究等,而对生命伦理秩序的起源、内在意义及相关问题发生的机理、生命伦理与其他学科及人类社会发展之关系缺乏系统讲授。如此讲授,有关生命伦理问题的分析及相应对策的提出只是“隔靴搔痒”。这种课程只能让学生“知其表而不知其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也不利于学生全面辩证认知和理解生命伦理及相关问题。此类问题的产生主要由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完善,生命伦理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问题三:在生命伦理与文化伦理之间“瞻前顾后”。生命伦理与文化伦理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客观必然性,生命伦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予以理性面对。目前,国内的生命伦理课堂上,但凡涉及生态伦理与社会发展、亲情伦理与法律法规、个体权益与公众利益、人口伦理与生育政策、医患关系与医风医德等诸多敏感伦理问题时,大多数讲授者均予以轻描淡写或左右逢源。如此,让我们的学生日后遇到具体生命伦理两难时会不知“何去何从”。对此,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固然有之,但许多教师本身尚缺乏对伦理两难问题的判断能力和直接面对的勇气。(www.xing528.com)

问题四:生命伦理教育的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尚无本科层次的生命伦理专业,生命伦理教师大多来自自然哲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大多是生命科学基础相对较弱的文科学生,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半路出家”,如此难以胜任涉及大量生命科学内容的生命伦理学教学。从多次全国生命伦理学术会议代表统计可知,我国从事生命伦理教学的教师约90%以上没有理科学习经历。试想,讲授者对已经进入分子时代和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无法触及,又如何讨论与之相关的伦理问题呢?此类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生命伦理通识教育只能是“作比成样”。

问题五:生命伦理教育课程不应该是“一言堂”。生命伦理及其相关问题本身就存在大量的两难现象,大多问题难以“黑白分明”。为此,生命伦理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应该只由教师“单向灌输与说教”,如此,学生只能是“听”而难以“懂”,更不易“通”。启发式教学已经倡导多年,但效果不佳,这一方面是教师本身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希望直接获得生命伦理两难问题的具体答案。生命伦理教育在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方面应“率先垂范”,有所作为。譬如,在我们讲转基因食品时,教师不必轻言“能吃”还是“不能吃”,关键是让学生明白:转基因技术本身是育种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的争议并非全部是科学问题,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利弊,以及生命伦理原则如尊重原则的应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