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识教育评论:课程建设初期的困境和教学挑战

通识教育评论:课程建设初期的困境和教学挑战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化学与中国文明”开课7年,授课逾10次,课程建设的初衷是为响应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需求。考虑到当时已经有一门非常成熟和深受好评的通识课程“化学与人类”,这门课涵盖了化学史、化学与人类行为的相关性,以及化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议题,因此,我们在设计新的通识课程时选择了一个相对较小的切入点——“化学与中国文明”。

通识教育评论:课程建设初期的困境和教学挑战

化学与中国文明”开课7年,授课逾10次,课程建设的初衷是为响应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需求。考虑到当时已经有一门非常成熟和深受好评的通识课程“化学与人类”,这门课涵盖了化学史、化学与人类行为的相关性,以及化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议题,因此,我们在设计新的通识课程时选择了一个相对较小的切入点——“化学与中国文明”。该课程起初重点讨论化学与中国文明的关系,但是随着授课的深入,加之对通识教育理念的深化理解,我们开始反思课程设计的不足之处,提升课程品质

课程建设初期,我们精心撰写大纲、认真备课。本以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以前给化学专业的学生讲授专业课程时,如“有机化学”课,着重于拓展深度、加大知识量、提高难度,学生学得很起劲。但“化学与中国文明”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修读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学科,尤其是有很大比例的文科学生,他们的化学基础相对薄弱。这类课程将面临两个方面的难题:第一,如何确定课程讲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如果仍用传统的专业授课的知识体系,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接受起来也非常吃力。但如果上课只讲历史和故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降低,也不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应有之义。第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者说这门课程对学生训练的载体在哪里?(www.xing528.com)

为了避免通识课程成为通俗课程,课程设置在有足够深度的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辐射面。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二者兼得很有难度,我们只能不断反思,希望可以平衡二者的关系,探索出一种在通识教育背景下保留学科特色的授课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