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识教育评论:模仿与尝试-书院制改革

通识教育评论:模仿与尝试-书院制改革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高校最早的现代书院制可以追溯到效仿英国教育的香港中文大学。作为当地唯一采用书院联邦制办学的大学,现共有9所成员书院及8所学术学院。两所高校在全国高校中较早确立了书院全员制的育人理念,并为此展开了多年的制度探索。两个独立行政实体之间的协调,也是内地高校书院制目前难以逾越的共同困境。

通识教育评论:模仿与尝试-书院制改革

而中国港澳台地区高校,则成为了此番运动中重要的“好战友”:它们和内地享有同源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制度上则更为西化西制,无疑成为了内地高校追踪和交流的最佳榜样。中国高校最早的现代书院制可以追溯到效仿英国教育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拥有历史最悠久和制度建设最成熟的现代书院制度。作为当地唯一采用书院联邦制办学的大学,现共有9所成员书院及8所学术学院。所有全日制本科生于肄业期间均只隶属于一间学院以接受本科学科与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亦只附属于一所书院接受通识教育、非形式教育、关顾辅导以及住宿安排。新亚(1949)、崇基(1951)、联合(1956)书院实际上在香港中文大学建校(1963)以前已经成立,先有书院而后有大学是香港中文大学同其他所有中国高校书院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许多差异形成的起点。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教育体系完善,老师、学生、校友三者都对书院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是许多内地高校的改革蓝本,但也拥有自治权力过大、行政体系冗杂等问题,被称为“独立王国”。

在中国台湾政治大学、东海大学、“清华大学”、中正大学、高雄医学大学都拥有现代书院制度。首先,这些书院一般都依山傍水而建,地理环境优美,提供了有益的活动场域。第二,在台湾的书院教育与其政治历史环境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自觉,强调社会参与和服务意识。如台湾政治大学推崇“培养自由人的教育”,支持学生发展“思想的自由——能够领域及想象人生的诸多可能性”和“行动的自由——具备实现那些可能性的能力或条件”;又如台湾“清华大学”“先成为人,再成为公民,然后士农工商”的书院理念。第三,台湾各书院教育的特点在于忠于解析和实践既定教育目标的能力。其教育理念通常细化到每个具体的教育目标,与实践过程和现实意义有机地结合,并附有有效的评估手段。例如“书院教育的学习方面”就被拆解为“所感知之第一年课业适应状况、喜欢或享受具有挑战性之课业学习、喜欢或享受学习的不同观点、心智发展、认知发展、自信心、欣赏多元价值、批判思考之能力的增长程度、对学校满意度与认同感”等多个易于量化研究的细致方面,以掌握学生状况并有针对性地予以支持。

内地高校现代书院制建设的先驱则是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高校中较早确立了书院全员制的育人理念,并为此展开了多年的制度探索。然而,由于原有高校体系已经非常完备和成熟,后起的书院在行政上与专业院系仍然存在诸多冲突:专业院系拥有包括教师管理权在内的学术资源和教学事务统筹能力,而书院只能就学生工作上与之割据。两个独立行政实体之间的协调,也是内地高校书院制目前难以逾越的共同困境。

如何处理学校、书院和院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书院制度推进过程中一个始终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融合和贯通“教务”与“学务”这一点上,作为内地较早发展书院制的西安交通大学作出了很多努力。西安交大的书院最终发展了8个书院,所有的学生属于书院而共同由专业院系提供学术资源,因此院系便不存在因利益而生的偏颇;书院与学院的负责人相互兼任的机制,也促使“教务”与“学务”双线合一而协调起来。尽管这些强制统一的办法使得新体系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摆脱旧体系的束缚,在一段时间内顺利发展,但是其运行机制仍然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和隐患。例如,在新体系下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分工和专业化的解决办法,部分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招聘更高学历博士毕业生当辅导员,强调其一人的多角色功能和在高强度工作下的奉献精神。提高学生事务工作者的素养确实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但目前这个机制能否可持续发展依然有待观察。(www.xing528.com)

第一批进入内地高校书院制的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等公立高校和一些尚未进入主流话语的民办及独立高校。在过去十余年间,书院在国内迅速扩展至几十所高校,成为一种集体性的改革创举。目前内地已有教育研究者开始分类和归纳不同类别与层次的高校所进行的各种书院制的探索,试图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上来理解教育界的这一新宠运动。

以上可以看出,在众多有关书院的教育话语和改革实践中,其理性定位和发展建设是中国内地高校在此番潮流中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所在。如果仅仅是肤浅的制度套用,将会呈现南橘北枳的效果。在目前内地书院制建设如此错综复杂的教育话语之下,厘清个案自身秉承的是哪一套具体的话语体系、教育实践究竟又应如何展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话语和实践之间,二者又是否能相互呼应与作用,以什么样的制度创新为支撑,或以什么样的制度障碍为阻力?理解这些问题也就成为建设真正有效的书院教育形式的重中之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