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与原则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与原则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健康指的是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与绝大多数人没有显著差异的个体的状态。心理正常、行为正常通常被作为心理健康的同义语。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是健康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许多心理学家从多种不同行为表现的角度进行观察,提出了一些不同标准。确定心理是否健康的绝对标准十分困难。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判断心理是否健康一般可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与原则

心理健康指的是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与绝大多数人没有显著差异的个体的状态。心理正常、行为正常通常被作为心理健康的同义语。

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是健康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许多心理学家从多种不同行为表现的角度进行观察,提出了一些不同标准。我们认为,正常心理应具备以下八项标准:(1)智力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并能正确反映事物;(2)心理与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3)情绪稳定,积极与环境相适应;(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5)能适应社会,能协调好自己的人际关系;(6)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境相适应;(7)不背离社会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使合理要求获得满足;(8)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差距不大。

确定心理是否健康的绝对标准十分困难。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判断心理是否健康一般可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形式或内容均应与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即同一性。人的心理行为若与外界失去同一性就难以为人理解。(www.xing528.com)

2.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原则。一个人的认知、体验、情感、意志行为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和协调一致的统一体。这种整体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心理基础。例如,遇到一件令人庆幸的事,应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及相应的表情,并以欢快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如果一个人用低沉不快的语气叙述一件愉快的事件,或者对痛苦的事件作出欢快的反应,那就是不健康的异常状态。

3.人格的稳定性原则。人格(个性)是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一切生活中显示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有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一个爽朗乐观、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说明他的心理行为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这就要考虑他是否出现异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