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周时期的方国与封国地名

商周时期的方国与封国地名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周时期除商、周王朝之外,在其周边地区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方国。在古代文献及考古发现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中,除有商周都城及地方地名的记录之外,还有商周时期许多方国及封国地名的记录。其中当包括原属殷商的封国和方国,只是因史无记载,其名称已难以确指。由于商周时期大量封国与方国的存在,出现了大量与这些古国或其都邑相联系的地名。

商周时期的方国与封国地名

商周时期除商、周王朝之外,在其周边地区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方国。同时,商尤其是周王朝还存在通过分封其同姓亲属及功臣而建立的封国。在古代文献考古发现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中,除有商周都城及地方地名的记录之外,还有商周时期许多方国及封国地名的记录。商人自始祖契至汤十四世,迁都达八次之多;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奴隶制国家,建都于亳,至盘庚迁都于殷之前又有五次迁都。按其迁徙方位出现了南亳、北亳、西亳、燕亳等都邑地名。盘庚迁殷之后,商人都邑名殷,才固定下来。在其四周的方国,按丁山(1901—1952,著名史学家)《殷商氏族方国志》说,有40多个,如犬、鬼方、羌方、夷方、周方、土方、召方、盂方、人方等。

在周王朝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曾先后有岐下、程、丰、镐、槐里等都邑地名。其中岐下为周之太王所居,文王迁都于丰,武王迁都于镐。同时,在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征伐者有99国,臣服者有652国(《逸周书·世俘解》),总计751国,与《史记·周本纪》武王盟津之会,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基本一致。其中当包括原属殷商的封国和方国,只是因史无记载,其名称已难以确指。在武王灭商之后,始分封诸侯,赏赐人口土地,建为封国,如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此外,封功臣谋士师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shì式]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度于蔡等。成王即位,管、蔡为乱,周公平定叛乱,“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其中包括管、蔡、絣[chénɡ城]、霍、鲁、卫、毛、聃、郜[ɡào告]、雍、曹、滕、毕、原、酆[fēnɡ丰]、郇[xún旬]、邗[hán含]、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据清初著名学者的综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成汤受命,其存者三千余国。武王观兵,有千八百国。(平王)东迁之初,尚存千二百国”。此后,诸侯更相吞灭,其见于春秋经传者,凡百有余国,而会盟征伐,有章可纪者,约十四君:鲁、卫、齐、晋、宋、郑、陈、蔡、曹、许、素、楚、吴、越;其子男附庸之属,计达113国,而参错于列国间的九州夷裔又有戎蛮、鲜虞、无终、山戎、北狄、淮夷等(《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由于商周时期大量封国与方国的存在,出现了大量与这些古国或其都邑相联系的地名。其中的许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某些地名历经沿革变化,也对后世地名产生了重要影响。(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