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商周时期的服饰发展与演变

夏商周时期的服饰发展与演变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管纺织的“典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合称国之六职。(一)夏、商、周时期的章服(冕服)制度夏、商、周时期也标志着中国服饰的发展由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时期。图1-36冕服各部分名称说明图及款式复原图图1-37明《三才图会》中的十二章纹(二)夏、商、周时期的一般服装夏、商、西周时期比较典型的一般服饰为玄端、深衣、袍、襦。

夏商周时期的服饰发展与演变

中国约在距今5000 年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私有制的逐渐形成出现了阶级分化,到公元前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第一个王位世袭的夏王朝。公元前17世纪商汤领兵消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奴隶主阶级成了统治阶层,为了显示自身的地位与身份则把服饰的“礼”制功能提高到了突出的地位。服装除遮体外,更重要的则是被当作划分等级的工具。因此,中国服饰文化自此时期起,服装的款式、色彩、纹样、装饰等更重视其带有暗喻性的意识形态的意义而非装饰以及实用意义。商、周时期对服饰资料的生产、管理与分配使用都极为重视,甚至专门设立了主管服饰资料生产与管理的官职。服饰作为“礼”制的内容从夏朝起,王宫里就曾设有从事蚕事的女奴。商代也有管蚕事的女官——女蚕。到西周更设有庞大的官工作坊,从事服饰资料的生产。主管纺织的“典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合称国之六职。周朝还设有专门管理王室生活资料的官吏。如王府、司裘、掌皮、典丝、缝人、屡人、染人等。

(一)夏、商、周时期的章服(冕服)制度

夏、商、周时期也标志着中国服饰的发展由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时期。到了奴隶社会,由于奴隶主地位的确立则称其为“天子”。“天子”是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统帅,服饰制度也是以冕服制度为中心规定了等级及相应的章服制度。这种章服制度作为统治阶层的礼服自商周时期确立起一直延续至唐代。在一些重要的仪式时,帝王根据典礼礼仪标准,穿着不同的冕服。冕服是冕冠和冕服的总称(图1-36)。据汉叔孙通《汉礼器制度》:“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下以,前后有旒”。[1] 作前圆后方形,戴时后面略高一寸,呈向前倾斜之势。旒为板垂下的成串彩珠,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冕冠戴在头上,以笄沿两孔穿发鬓固定。两边各垂一珠,名为“充耳”,垂在耳边,意地提醒君王勿轻信谗言。冕服则为上衣下裳的形式,上衣为黑色象征天,下裳为红色象征地(意为上有天下有地)。冕服上还装饰有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是冕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图案都暗喻着统治者该具备的品格。日、月、星辰纹暗喻照临,山形纹暗喻稳重,龙纹暗喻应变,华虫(雉鸟)纹暗喻文丽,宗彝纹暗喻忠孝,藻纹暗喻洁净,火纹暗喻光明滋养,黼、黻纹暗喻决断、明辨是非(图1-37)。

图1-36 冕服各部分名称说明图及款式复原图

图1-37 明《三才图会》中的十二章纹

(二)夏、商、周时期的一般服装

夏、商、西周时期比较典型的一般服饰为玄端、深衣、袍、襦(图1-38)。玄端的衣长与衣宽一般为二尺二寸,一般为玄色无纹样装饰,是天子的常服,大臣也可穿。深衣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款服装,一般为白色,款式符合儒家的服饰理念,是这个时期最常见的服装,一直流行至春秋战国(图1-39~图1-41)。袍也是一种上下连属、长度过膝的中式外衣,一般有衬里,作为一种生活便服,不作为礼服穿着。襦则是比袍短一些的服装。

图1-38 1976年河南殷墟出土玉人穿右衽交领过膝绣衣

图1-39 河南殷墟出土玉人头戴高巾帽、身穿交领窄袖衣,腰束带,前系韦

(www.xing528.com)

图1-40 窄袖织纹衣、韦穿戴展示图(根据玉人服饰复原图)

图1-41 矩领窄袖长衣图(根据出土陶、铜人复原图)

(三)夏、商、周时期的配饰

由于奴隶主阶层对首饰配饰非常重视,因此夏、商、西周时期的配饰种类和质地也非常丰富,包括发饰、耳饰、颈饰。这个时期开始受到儒家理念的影响,人们开始流行佩玉,这种风俗直到汉代都极为流行(图1-42)。笄在周代主要用来固定发髻以及冠帽,男女都可用(图1-43)。商代的梳则主要用来装饰发髻。玦、瑱、珰是当时典型的耳饰(图1-44、图1-45)。

图1-42 山西天马一曲土村遗址出土西周晚期佩玉

图1-43 河南殷墟出土玉笄

图1-44 北京刘家河商墓出土金耳珰

图1-45 河南殷墟出土龙玉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