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南苗族服饰款型及演变

湖南苗族服饰款型及演变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苗族女装湖南苗族服饰在改土归流前后有比较大的变化。①苗族女盛装苗族女盛装以湘西苗族女盛装和怀化靖州“插花苗”女盛装最具特色和代表性,是湖南苗族较为典型的盛装形式。每当节日喜庆和婚嫁之时,女性都会穿自制的繁复华丽盛装,在展示女性服饰精湛的制作工艺的同时,尽显湖南苗族服饰艺术的精髓。

湖南苗族服饰款型及演变

(1)湖南苗族的起源

苗族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居住在湖南的苗族自称“果雄”“缩”“牡”等等。主要聚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凤凰、吉首、保靖、古丈、泸溪等县市,张家界市的永定区、桑植县,邵阳市的城步绥宁以及怀化市的沅陵靖州芷江新晃等县,根据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湖南省苗族总人口206.04 万。苗族的先民被称为“苗”“苗民”“三苗”等。尧舜时期,“三苗”中的一支部落被赶到南方,至商、周之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被称为“南蛮”。至秦汉,“南蛮”又因居住地域而产生“黔中蛮”“武陵蛮”等称谓。这些被称为“蛮”的族群不仅包含了苗族先民,也包含了土家族、瑶族等其他民族的先民在内。唐宋之后,随着苗族经济和人口的发展以及苗族人自身认识的提高,出现了“苗”的称谓。到了明清,史籍中关于“苗”的记载增多,“苗”的概念才更加明确,虽然很多记载中经常将与苗族相近而居的一些民族也误称为“苗”,以至于“苗”如同之前的“蛮”一样,成为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的泛称。人们常根据服饰颜色、民俗风情、居住地域赋予苗族人不同的称谓。如根据服饰颜色称为“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根据地域而称“乾州苗”“靖州苗”“镇竿苗”“城步苗”等,根据习俗差异而有“生苗”“熟苗”之称。其中有些称谓还往往含有贬义,有的虽不称呼为“苗”,但实际又是苗族的一部分。[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综合社会及苗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苗族。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资料可供考证,苗族的来源至今仍众说纷纭。目前主要有“三苗”说(朱熹《记三苗》等其他古籍)、“髳人”说(清末章炳麟以及近代一些学者,认为三苗被禹灭之后迁往陕甘地区发展成髳国,并在武王伐纣后,迁往其他封地)、苗汉同源说(通过对比苗汉的宗教语言等)。此外还有“南蛮欢兜”说、贵州苗族土著说、长沙武陵蛮说等观点,大量外国学者对苗族的起源也颇有研究。不论苗族起源究竟为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苗族先民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成为现在的苗族。[7]

(2)苗族男装

湖南苗族男盛装与便装区别不大。清末,男子多穿又肥又宽的无领右衽满襟衣,少数穿对襟衣,一般是五粒钉布扣,袖口小而长。青年男装色彩亮丽,胸前、衣领处、袖口处有绣花点缀。民国后期,服饰上的绣花装饰逐步减少,男子裤长至踝关节以上部位,裤身大,裤脚更大。20 世纪50 年代起,男装以宽松为主,便于劳动。上衣以立领对襟衣为主,盘布扣,有七粒、九粒之分,衣袖长又细,下装裤腿又短又大,最长仅过膝盖,颜色大多是自染的青、靛色的花条格格等等。有些地区苗族男子还有穿七层衣的风俗,在节日或者迎接贵客时,将新衣一层一层套上,最多可达七层,以示尊重,系扣子的时候故意每一层都少扣一粒扣子,将七层衣服全部都展示出来,形成男装的独特之美。

湖南怀化靖州、通道地区的“插花苗”(又称“花衣苗”“花苗”)男装,上衣为三个口袋的对襟短衣,前襟一般为七粒布扣。颜色随季节而发生变化,夏季以浅色为主,如白色、蓝色,而冬天以青色和深紫色为主。花苗男子盛装会在领口用红、蓝、黄三原色的丝线绣出锯齿形的波浪纹,代表河流。下身穿着便裤,裤脚较为肥硕。花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冬天裹绑腿,绑腿上也绣有波浪纹。如遇到婚礼等隆重场合,新郎一方派去女方接亲的家客中,长辈基本都会身穿大襟长衣,以表尊重和礼数。

草苗男装与侗族男装很相似,上装为对襟短衣,左右两个口袋,直领,头上包青帕,下装为大头短裤,十分简洁。裤子是大裤头,宽裤腿,没有其他装饰,裤头左右对折,然后圈起,不用捆带子也可以穿。

城步、绥宁地区的“青衣苗”也有自己的特色,清朝时男子流行无领梅条花边对襟衣或者大襟衣,宽短的下裤镶着花边,打青色的绑腿,布条巾扎腰。民国以后,青衣苗的男子装扮以及头帕都越来越汉化了。

凤凰地区苗族男装服饰简朴,喜缠青布头巾,长丈余。老年人穿四粒扣子的右衽衣;青壮年喜束腰带。衣裤青、蓝色居多,裤长只至膝盖下四寸许,裤口较大,擅打绑腿。有的老年人穿白布袜、布鞋

(3)苗族女装

湖南苗族服饰在改土归流前后有比较大的变化。改土归流以前,湖南的苗族服饰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男女装之间差别十分细微,都穿裙装,上装是青色或蓝色的绣花衣,下装是百褶裙,并且包头帕。改土归流之后,清政府在苗族地区将土司制度改为流官制度,要求苗族服装分男女。苗族服饰在吸收汉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有了较大改变,自此苗族传统男装逐渐消失,由裙装改为裤装,女性在延续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差异。苗族女盛装精美繁复,艳丽多彩。服饰工艺有绣花、挑花、贴花等多种形式,工艺精湛,极富特色。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朴素简洁,用料少,较少有绣花,供日常穿着,耐脏耐磨。

①苗族女盛装(www.xing528.com)

苗族女盛装以湘西苗族女盛装和怀化靖州“插花苗”女盛装最具特色和代表性,是湖南苗族较为典型的盛装形式。湘西苗族女盛装分布在凤凰、吉首、花垣、麻阳一带。每当节日喜庆和婚嫁之时,女性都会穿自制的繁复华丽盛装,在展示女性服饰精湛的制作工艺的同时,尽显湖南苗族服饰艺术的精髓。上装右衽大襟,圆领、无领或是小立领,袖口较宽,衣襟的位置用五六粒本色布的纽扣进行合拢,两侧缝开衩,有的衣襟下摆有开衩,衣衽、衣襟、衣摆及上装环肩部位绣有精美花卉图案,颈处系着围裙和扎着花带;下装为直筒裤,裤口齐脚踝。衣服环肩和袖口处、衣襟的襟边、裤脚周围有黑色包边。头缠各种式样的包头帕,头帕为格子布或青色丝帕,头帕包成尖顶或圆顶,额前配有银帕,银簪和银花饰满整个头帕,佩戴者举手投足,各种银花随之舞动,各种银饰叮当有声,光彩照人。妇女的上衣带有云肩是湘西苗族女盛装的一个特点,云肩颜色艳丽,围绕着肩部的肩线路径,一道精美的刺绣花边和两道精细的滚边结合,虽然纹样看起来朴素简单,却巧妙绝伦。如果再加上杏梨形态的高腰绣花的胸围兜,和盘肩组合创造出一种匠心独具的服饰艺术风格。下装是绣花裤,裤脚镶有黑色宽边,脚穿绣花鞋。夏天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下裤多为蓝色,冬天多会穿深蓝色或是深灰色的背心马甲。湘西苗族女盛装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银饰精美。银饰包含的种类有很多,例如耳环、银帽、项圈、手镯、凤冠、牙签等等,这些银饰不仅凸显了苗族人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而且还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苗族姑娘在未出嫁之前,娘家人会亲自动手或是请当地寨子中手艺精湛的绣女绣织嫁衣,并且还会为女儿准备好做工精细、图案精美的各种银饰,这些银饰越华丽越彰显家族的富有。这类婚嫁盛装不只是穿一次,在日后生活中每逢喜庆佳节照样穿戴。湘西苗族女盛装绣织艳丽、银饰璀璨,扎花腰带、系围裙、穿花鞋、披肩,有的还穿红褶裙等,服装多而不乱,造型动人。

靖州“插花苗”女盛装在《靖州乡土志》中有记载:“女则上衣直领,下裙襞绩而短,仅能掩膝盖,衣裙缘以花,妇平挽两角为满装,花衣苗也。”盛装盛行中锹(今三锹)、上(今藕团乡的高坡、高营、老里和平茶乡的棉花、江边、地祥、新山等村)和新厂乡的地交村的苗族,服饰、首饰基本相同。这一带的姑娘出嫁或参加芦笙节等喜庆节日活动时,头缠花辫,并戴上两端绣花的头帕或银帽,花辫上插银花、银蝶,胸系围裙,身着胸襟边缘和袖口都镶有红、绿、白相间的栏杆式的右衽“梅条衣”,腰围自织的并用红、绿、白纱精工挑绣的花带,下着红兰花边的黑色白褶裙,内穿滚绣花边的长裤,脚穿布袜子及勾勾花鞋(鞋尖勾上)。耳吊银环,颈挂项圈,胸前挂“盾牌”(即银质胸花)、“香包”、银牙钎、银剑、银马刀等以银链连缀的一大串银饰,手着银圈。[8]

湖南其他地方苗族盛装就要简单得多。生活在通道一带的“草苗”,女装独树一帜,十分有特点,主要由头帕、腰带、百褶裙、绑腿以及云头鞋等五部分组成。它的主要颜色为深色的青黑色。整体结构就是头上裹着头帕,上衣是矮领右衽大襟,衣长过臀,衣扣配有银圆扣,在斜衽边和袖口镶染着五种颜色的布条叫作“五彩边”,有些地方后将五彩边发展为“七彩边”;腰间缠绕着鲜艳的腰带作为装饰,而这种腰带是用丝线织缝打造出来的,腰带的两边还坠着五彩的流苏,向下低垂着直到腹前。花苗的围腰系于腰部,大多由矩形织锦片或刺绣片缝制而成,织锦花纹图案为典型的几何图形,在周边拼缝的土布上绣有花草等吉祥图案。也有用同一种面料绣上大朵牡丹龙凤等图样,四边同样绣有连枝花纹。下身是一条及膝长的百褶裙,以深黑色或者藏青色土布做成,裙下摆有挑花、刺绣、织锦而成的花边。这些各式各样的图案花纹,常常含有深意,有代表祖先居住地山峦河流,也有代表故地的万亩良田,以示对祖先的追忆之情。小腿上捆扎绑腿,绑腿上端由一根丝线织成的手指肚宽的花带捆绑着,吊在小腿的位置上,脚穿着绣花鞋,绣花鞋的鞋面和鞋帮处都绣有鱼虫花草等纹样。

泸溪、沅陵等地区的苗族妇女,她们自称“瓦乡人”,服装十分简朴,多为立领大襟衣。春季和夏季的上衣一般为浅白色;秋天和冬天的上衣多为深蓝色,上衣几乎没有绣花,围兜挑花的颜色也大多是蓝、白或黑、白这些朴素的颜色。

②苗族女便装

苗族便装相对地保留了传统风格,虽称为便装,但同样讲究色彩搭配和图案装饰。女便装以深色布料为底色,在领口、袖口和裤脚处用黑色的宽边来衬托,刺绣上各种花边图案。布料选用和刺绣图案采用对比色,比如青、靛、蓝、紫、红、白、黄、绿等颜色,色彩搭配明亮,对比强烈。

生活在麻阳、凤凰、花垣、吉首、古丈等地的苗族妇女保留上衣下裤的传统,春秋时节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条纹,下裤多为蓝色。上衣主要是以胸襟式为主,胸襟和袖口处都以黑色为衬托,绣有花纹;裤脚镶有黑色宽边。脚穿绣花鞋,腰上系着绣着各种动植物纹样的围裙。冬天多会穿深蓝色或是深灰色的背心马甲,头缠黑色、青色的布帕或者丝帕。靖州苗族妇女便装较为简单,未婚姑娘身穿右衽长衣到膝盖,腰束青色大腰带,脚穿尖勾花鞋。

湖南怀化通道、靖州一带的苗族女性仍然穿百褶裙、打绑腿。便装崇尚简朴,自织、自染、自缝。青年妇女的便装较素净,中年妇女不打花辫,而挽发髻,插上木梳,也穿百褶裙、打绑腿。中老年妇女的头帕较青年妇女的短些。老年妇女的腰带是用白线、青线织的,叫大白带。

湖南其他地区的苗族由于生活的区域相对发展得快一些,他们的穿着打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影响,虽有保留服饰的民族特色,但也只是起到装扮和点缀作用。

(4)苗族童装

男童身穿对襟衣,系围衣,下穿裤子;女童穿右衽衣,系围腰,着百褶裙或裤子。苗族的幼儿主要有帽子和“口水兜”装扮,童帽式样复杂,做工精细,有狗头帽、凉帽、菩萨帽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