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电影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史上电影票房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电影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指环王》《蝙蝠侠》《哈里波特》等都大量运用了数字特效技术,并且美国的电影大量的被改编成动画或电子游戏,如前面所说的电影都有相应的游戏。虽然近年来中国电影也开始重视视觉特效技术,但与美国电影如《复仇者联盟》系列等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电影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1975年,美国人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开始拍摄《星球大战》,为了制作影片中大量的特效,卢卡斯创建了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ILM)。如今,ILM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特效制作公司。当时,好莱坞连特效部门非常少见,工业光魔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构成工业光魔的人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有些是搞建筑的,有些是做模型的,有些是拍广告的,有些是玩机械设计的,几乎没一个人从事过电影。但好处是这个朝气蓬勃的团体充满了嬉皮精神,完全逃出体制限制,它开创了特效电影时代。

虽然工业光魔早期的人员专业五花八门,但值得一提的是工业光魔电脑绘图部的主力干将艾德文·卡特姆,他正是计算机图形学之父苏泽兰特的学生。卡特姆早年的时候受到迪士尼电影的吸引,并梦想成为一个动画师。他最初甚至使用手翻书制作动画,不过,他发现自己擅长的是别的东西。因此,他并未在电影行业中谋求职位,而是进入犹他大学,发挥自己的数学才能、研究物理和计算机科学。卡特姆有幸成为了伊凡·苏泽兰特的学生,他意识到新兴的计算机图形学将成为动画行业的基础,这刚好结合了他的爱好——技术和动画。1973年,卡特姆对电影行业做出了第一次贡献,他制作的动画放在了1976年的电影《未来世界》里,这是科幻片《西部世界》的续集,是第一部使用三维计算机图形的影片。毕业后的卡特姆加入了《星球大战》的制作人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并于1979年成了卢卡斯工作室电脑绘图部的副总裁。后来卡特姆又加入乔布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了《玩具总动员》等经典动画片。

1982年工业光魔发明了一项名为“源序列”的电脑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旅行可汗之怒》上,该片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生产的场景。1985年光魔在电影《年轻的福尔摩斯》中,制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角色“彩色玻璃人”。1991年工业光魔为詹姆斯·卡梅伦(James Cameron)的《终结者2》创作的T1000机器人成了影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最有里程碑意义的是1994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拍摄的《侏罗纪公园》,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恐龙。(www.xing528.com)

如今好莱坞影片中70%的特效都由工业光魔完成,《加勒比海盗》《绿巨人》《钢铁侠》和《变形金刚》等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可见好莱坞电影能取得全球性的巨大成功,新媒体特效技术功不可没。近年来,IMAX和3D电影技术的推出,更为观众提供了视觉艺术的盛宴。美国主流的电影导演如斯皮尔伯格、卢卡斯、卡梅隆等人的电影都运用了计算机特效。在史上电影票房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电影如《星球大战》《变形金刚》《指环王》《蝙蝠侠》《哈里波特》等都大量运用了数字特效技术,并且美国的电影大量的被改编成动画或电子游戏,如前面所说的电影都有相应的游戏。但是拿中国和美国进行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中国的主流导演如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人的电影都较少运用数字特效技术,也鲜有改编成游戏的。虽然近年来中国电影也开始重视视觉特效技术,但与美国电影如《复仇者联盟》系列等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国外的大部分热映电影都容易改编,那是因为新媒体视觉特效技术使得跨媒介叙事成为可能,并且将会是未来叙事的主流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