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状用水基本情况及水污染概况

现状用水基本情况及水污染概况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受天然来水、可供水能力、人口、社会经济建设,以及用水水平和用水管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当前相当于平水年份实际发生的用水结构及用水量,来反映现状用水基本情况是恰当的。上述统计已将生态环境用水,包括在有关部门用水中。(三)水污染概况按前述供水量、用水量及消耗水量的概念和实际发生的情况,可分析出排水量。以下介绍现状条件下的水污染概况。

现状用水基本情况及水污染概况

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受天然来水、可供水能力、人口、社会经济建设,以及用水水平和用水管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当前相当于平水年份实际发生的用水结构及用水量,来反映现状用水基本情况是恰当的。例如,1998年属丰水年,全国用水比1997年减少131亿m3,工业和生活用水略有增加,但农业用水减少154 亿m3。以下所称用水量是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而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资料来源于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一)用水结构及量

用水结构(构成)指一定时期某用水系统中各类用水量的比例关系。全国用水可分为河道内用水和河道外用水。河道外用水可分为城镇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四大用水部门。有关用水分类的概念,参见第三章。

1997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566 亿m3。其中农业用水3920亿m3(农田灌溉用水占92%),占总用水量的70.4%;工业用水1121亿m3(城镇工业用水占81%),占总用水量的20.2%;城镇生活用水247亿m3,占总用水量的4.4%;农村生活用水278亿m3,占总用水量的5.0%。若按城乡划分,城镇用水为1155亿m3,占总用水量的20.7%,农村用水4411 亿m3,占总用水量的79.3%。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全国用水中农业是主要用水部门,占总用水量的70.4%。在城镇用水中工业用水是主要用水部门,它占了城镇总用水量的78.6%。上述统计已将生态环境用水,包括在有关部门用水中。1997年全国各部门用水结构,见图2-1。

图2-1 1997年全国用水结构

1997年各流域片的用水,长江流域用水1737.12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1.2%,其次是珠江流域,用水834.09亿m3,占15.0%,然后是淮河流域和松辽流域,用水分别为656.92亿m3 和619.49亿m3,分别占11.8%和11.1%。各流域片的用水情况,见表2-2。

表2-2 1997年各流域分区水资源量及供用耗水量情况 单位:亿m3

续表

(www.xing528.com)

注 1.地下水资源量缺上海和西藏。
2.表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台湾、澳门地区。

(二)用水消耗量

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生活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它是供需平衡分析、供排水平衡分析、分析用水合理性、挖掘节水潜力的重要数据。1997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为3180.66 亿m3,占总用水量的57.1%。其中农业用水消耗量占81.4%,工业用水消耗量为9.2%,生活用水消耗量占9.4%。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用水用途、用水方式和用水水平不同,其消耗水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简称耗水率)差别较大。全国平均农业耗水率为66%,城镇工业耗水率为25%,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6%,农村生活耗水率为84%。

由于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水源条件、用水构成、用水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同,故其综合用水的耗水率有所差异:松辽片为58%,海河片为67%,黄河片为57%,淮河片为63%,长江片为50%,珠江片为49%,东南诸河片为64%,西南诸河片为70%,内陆河片为72%。1997年各流域片的消耗水量见表2-2。

(三)水污染概况

按前述供水量、用水量及消耗水量的概念和实际发生的情况,可分析出排水量。这是宏观管理和采取具体措施,处理回用排水的重要信息资料。若能把排水的管理与用水的管理有力地协调处理,排水可视作较为稳定的再生水源,尤其是城市和工业的排水。以下介绍现状条件下的水污染概况。

1.废污水排放量

1997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约584亿t(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和农村工业、生活废污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8%,生活污水占32%。按流域片统计,长江片为183亿t,珠江片为152 亿t,松辽片为73亿t,淮河片为52 亿t,海河片为49 亿t,黄河片为36亿t,东南诸河片为26 亿t,内陆河片为9 亿t,西南诸河片为4 亿t。

2.河流水质

根据1997年度枯水期水质监测资料,依据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河流水质进行分类评价的结果:在评价总河长65405km中,Ⅰ、Ⅱ类水河长占32.8%,Ⅲ类水河长占23.6%,Ⅳ、Ⅴ类水河长占27.7%,超Ⅴ类水河长占15.9%。总体上看,西南诸河片和内陆河片水质良好,污染河长(Ⅳ、Ⅴ类和超Ⅴ类水河长)分别为6.5%和11.2%;长江片、东南诸河片和珠江片水质尚可,污染河长为25%~35%;松辽片、黄河片、淮河片和海河片水质较差,污染河长为65%~80%。污染程度严重的是海河、辽河和淮河3 个流域,超Ⅴ类水河长分别占56%、48%和41%;其次是黄河流域和太湖流域,超Ⅴ类水河长分别占21%和26%。淮河流域经过4年来的治污,干流水质有所好转,支流污染仍然严重;黄河水污染发展较快,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比上年增加11 个百分点。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到2000年6月为止,全国11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低于规定指标,工业污染源达标率明显提高,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取得新的成果。各地把实现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工业污染源达标、功能区达标的“一控双达标”要求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环保工作采取的重要对策措施。目前,全国工业企业达标率达到67.5%,重点企业达标率49.8%。全国25个环保重点城市实现地面水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但是,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趋突出。其中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因而,在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达标取得一定成效时,水环境质量尚没得到根本好转,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任务还相当艰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