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瓯越教育人的温暖行动

瓯越教育人的温暖行动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正式进入以“整理观”为教学主张的课例研究。2013 年3 月,一次市直语文名师“风格主张”专场分享活动中,通过回头观望、静心梳理,我确定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语文教学“整理观”。在一次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便利贴式评价”顺应了发展性评价的需求,且与我的语文教学“整理观”目标与落点一致。由此,我的语文教学“整理观”便初步形成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持续性动态学习体系。

瓯越教育人的温暖行动

1.由“学”倒逼,一节“整理观”语文课型的萌芽

2006 年,在温州市实验小学创生的“整理课”作为一个新生课型在校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大讨论、大学习、大研究,在草根超强行动、理论学习及专家高频引领下,“整理课”逐渐变得清晰而具体。课前,环境整理;课始,心情整理;课中,学业整理。“整理课”各学科有导航,各年段有侧重,最终走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随着“整理课”理念深入的学习熏陶、实践反思,我发觉“整理课”上与学生整理效果有直接关联的,除学生的整理能力外,同样甚至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整理课”上,学生的整理指导必然要求学科课内教师具有整理教学意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的方法,所有方法始于整理,整理才能发现,整理才能发挥,整理才能发展。“整理”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之母,整理的理念和方法应该在语文课内教学中就逐步得以渗透和落实。

有了这样的构想,我发现语文课堂中的整理教学无处不在,识字、用词、标点……只要用心,就能捕捉到细节,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于是,带着“整理”意识聆听大家、名家、同事的课,采撷咀嚼、梳理学习。2010 年,聆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爱之链》一课的检查字词环节,撰写语文教学“整理观”课例《守住语文底线 关注生本课堂——薛法根老师“检查字词”教学环节赏析》,这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发表的课例让我认定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带着“整理”意识设计、构思、酝酿自己的语文课,推敲斟酌、反思学习。2011 年,撰写语文教学“整理观”论文《指导学生学会课业“整理”》,这篇发表在《教学月刊》上的经验分享讲清了自己的教学主张。随后,正式进入以“整理观”为教学主张的课例研究。2013 年3 月,一次市直语文名师“风格主张”专场分享活动中,通过回头观望、静心梳理,我确定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语文教学“整理观”。

2.从“教”构想,一门“整理观”语文课程的形成

2016 年,市语文教研员曹鸿飞老师在一次学习培训会上说,如果我再做语文教师,不会再纠缠于一篇篇课文的条分缕析,烦恼于如何体现这个理念、那个教法,揪心于这个环节、那个环节。怎么改革课文教学?要处理好“一门课”与“一节课”的关系。从一门课的角度和一节课联动起来。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要贯穿每一节课,落实到每一节课(阅读课、写作课、写字课、活动课、导读课)。

听完讲座,“一门课”与“一节课”的观点一直回荡在我耳边。这让我回忆起自己在2004 年调入温州市实验小学,一直在大语文的学习场中实践的“整理观”。2004 年至2010 年,我做“读书人”特色班级建设,把语文课的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从兴趣引向习惯,从内容引向策略,我想这就是把语文当成一个整体,从教“一节课”变成了“一门课”。2012 年至2016 年,我中途接班,发现这个班的孩子爱好文学、喜欢艺术,我找到了与孩子们的兴趣融合点——电影,开发“电影导看”班本课程。我与孩子们一起看电影,学课文;一起看电影,谈美学;一起看电影,聊生活……我想,这就是把语文当成一个整体,从教“一节课”变成了“一门课”。2020 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停课不停学”期间,我和现在所带的2015 级8 班开展了“战疫日记”创意写作课程。全班42 个孩子持续32 天时间,一共写了672 篇战疫日记。借助疫情和战“疫”这本最好的“无字之书”,我为学生提供语文的学习场和生活的实践场,让学生在写作中懂得了责任担当,感悟了家国情怀,这就是将语文当成一个整体,从教“一节课”变成了“一门课”。(www.xing528.com)

雷夫《第56 号教室的奇迹》封底有一句推荐理由: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一路走来,从“一节课”到“一门课”开设的“阅读课程”“电影导看课程”“疫情背景下的创意写作课程”,正是教师的教学“面貌”和“气度”的改变,从而改变了教室里孩子们学习的“内容”和“容量”。

3.以“评”完善,一个“整理观”语文体系的推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从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视域来探索重构课堂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焦点。能否借助“教·学·评一体化”的持续性动态反馈机制,落实课标所提出的“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内容全面化、时机全程化”要求,以改进与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是近三五年来我的思考。

在一次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便利贴式评价”顺应了发展性评价的需求,且与我的语文教学“整理观”目标与落点一致。在教室里开辟阅读交流专栏,让学生用便利贴将当前看的书名、作者、摘要等用文字和插画设计成便利读书卡,贴到专栏里。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便利贴上记录阅读心得,用简短的话来概括所读书籍的内容,并用一两句话写上点滴心得。还可在便利贴上交流、分享思想。这样,学生们推陈出新、互相借鉴,就能从书籍中读出更多精髓。指导学生将便利贴重新分类、整合,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对于学习共同体来说,便利贴就是同伴之间分享资源、碰撞思想、交流感悟的最佳平台。利用便利贴便于书写记录、便于移动粘贴、便于重组整理的特点,指导学生深度阅读,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整理观”下的“便利贴式评价”还可用于哪些时间、哪些场域、哪些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力和其他能力会有哪些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及影响呢?2018 年,为促使“便利贴式评价”研究实践更持续深入,我申报了市级课题《“便签式评价”提升小学生学习力,促全面发展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便签式评价”以简短的文字,短平快地给予学生指导、肯定、激励,构建了“全面而丰富”的评价体系或方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便签式评价”中获得的不仅是方法和策略,还包括人际交往、书面表达以及成长必备的内心充沛能量。由此,我的语文教学“整理观”便初步形成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持续性动态学习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