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西南原生音乐:凉山音声,谈经古乐队的创立

中国西南原生音乐:凉山音声,谈经古乐队的创立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经古乐是俚濮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民间音乐与舞蹈形式,主要有民间欢乐古乐曲、民间谈经古乐曲、“武资莫”欢乐曲三大部分,使用的场合较多,既在世俗生活中,也在宗教仪式中。民间欢乐古乐曲多由民歌、歌舞音乐组成;民间谈经古乐由毕摩音乐、佛教音乐和汉族宫廷音乐构成;“武资莫”欢乐曲多由云南洞经音乐和俚濮音乐融合而成。迤沙拉毛家村俚濮谈经古乐队,1999年由农民自发组建,最初仅有7人。

中国西南原生音乐:凉山音声,谈经古乐队的创立

谈经古乐是俚濮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民间音乐舞蹈形式,主要有民间欢乐古乐曲、民间谈经古乐曲、“武资莫”欢乐曲三大部分,使用的场合较多,既在世俗生活中,也在宗教仪式中。

民间欢乐古乐曲多由民歌、歌舞音乐组成;民间谈经古乐由毕摩音乐、佛教乐和汉族宫廷音乐构成;“武资莫”欢乐曲多由云南洞经音乐和俚濮音乐融合而成。20世纪80年代,攀枝花市文化系统组织专家对境内的音乐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普查,搜集整理了《民间歌曲卷》《民间乐曲卷》和《灯戏音乐卷》。在《中国民间音乐器乐曲集成·攀枝花市卷》中,收有乐曲473首,其中名为“洞(谈)经音乐”的有25首,采集于迤沙拉地区和大龙潭地区(皆为彝族俚濮人聚居地区)。

俚濮人有在民众聚集活动时演奏古乐的传统习俗,演奏曲目有28种,其中攀枝花市文化局收集的有25首;《永仁县民间音乐资料》转载在《攀枝花政协文史资料·第六辑》中的有20首;迤沙拉农民古乐队提供13首。3份曲目共58首,均有曲谱,去掉重复的有以下28首:《朝歌(一)》《朝歌(二)》《叠落泉(一)》《叠落泉(二)》《南清宫》《五字诵》《七字诵》《月儿》《桂香诵》《豆叶黄》《凤点头》《纱窗外》《梅花三弄》《清河诵》《南腔》《府库》《甘州歌》《玉连环》《八吉祥》《懒画眉》《忏攻》《满庭芳》《风送云》《浪淘沙》《并蒂莲》《赶舟歌》《地心咒》《畅歌》。

迤沙拉毛家村俚濮谈经古乐队,1999年由农民自发组建,最初仅有7人。发起人起家云原来是迤沙拉乡的乡长,退休以后开始组建古乐队。由于先前在政府工作的经历,他熟悉少数民族扶贫政策,故乐队在2000年得到扶贫资金(民革提供经费)和文化部门的支持(文化局委托川剧团乐队提供音乐技术支持,帮古乐队选购民族乐器,教授当代演奏技巧),乐队增加成员(由原来全为老人变为老、中、青均有)、添加乐器(增加当代民族乐器数件)、购置服装(演出服)。由于古乐队特色鲜明,先后吸引了不少学者和旅游者到访毛家村,提高了毛家村的知名度,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村里几个农家乐的生意都不错,多数客人来农家乐玩都会要求店家请古乐队演奏,特色表演和合理收费达到主客皆大欢喜的效果。现在,当地政府部门还经常安排他们演出,有的是政府组织的非盈利活动,有的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组织的商业活动。参加这些演出,乐队成员都可以得到一定数额的报酬,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可以贴补家用的收入。

古乐队队员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要进行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大约早晨5点起床,上山干农活,11点回家吃第一顿饭(当地常年阳光充足,这样可以避免太阳暴晒)。饭后,队员们便可以聚在一起合练,每周大约两三次,一般合练时间不会太长。下午5点左右是各家晚饭时间,饭后还需上山干活或割草喂牲口等。每逢村里有各类节庆、婚丧嫁娶、生辰寿诞活动时,他们聚集在一起为村民演出,既是自娱自乐,亦是共娱共乐。有时不收报酬,有时略收小费。队员们个个兢兢业业,绝无敷衍之势。

乐队编制和成员分工如下(2006年):

管乐

起加青、起朝云(昆笛)。

弦乐:(www.xing528.com)

起光禄、毛光富(京胡);杨万金、张茂荣(二胡);毛光禄、起家友(中胡);起光泽(大胡)。

弹拨乐:

毛仕美、纳永芳(扬琴);毛增俊(琵琶);毛春长、毛定金、纳万森(三弦)。

打击乐:

起加才(演唱兼锣、镲演奏);起自成(鼓);张有蓝(伴唱兼木鱼演奏);殷少会(演唱兼碰铃演奏)。

古乐队演奏的音乐多是前述曲目的单旋律音调,旋律清雅柔和,蜿蜒婉约。以级进环绕为主,跳进多用于点缀。节拍以2拍子和4拍子为主,目前尚未见3拍子。音乐结构以单曲循环为主,偶有多曲联奏。每曲开始鸣小锣,起加才老人报曲名,所有乐器齐奏。乐队成员追求旋律整齐、节奏统一、音色柔和、音量适度的演出效果。演奏时,统一着装,面容淡定,令观者有宁静祥和之感。每场演出时间约1小时。

古乐队的老人们在演奏之余也有一些困惑。文化部门的技术指导让乐队遗失部分传统,如指导老师让古乐队将原先自己制作的乐器全部更换成现代民族乐器,乐队成员自己感觉比较惋惜,但又不愿违背老师们的好意,尽管部分成员还是认为先前自己制作的乐器在外观和音色上都比较有特点,但一听老师们说现在城里都不用了,也就不再吱声了。有一位文化干部按照西方大小调体系为乐队的古曲配和声,成员们觉得很难完成他的要求,一方面是有技术上的难度,另一方面是觉得听起来不习惯。在制作演出服时,文化部门请来服装设计,设计人员按照现今舞台流行的民族服装样式进行设计,在颜色、款式方面极少征求乐队成员意见,导致服装风格与族群风格差异较大,帽子的样式根本就不是俚濮风格。队员们不好意思提出,毕竟文化部门也是出于好意。在当今经济发展大潮中,古乐队还没有找到一个既可以保持特色又能与经济发展融合的生存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