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山西行政区划与军事防御

明代山西行政区划与军事防御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山西行政区划的划分和城市体系的确立除受地理因素及历史沿革的影响外,对于军事防御、局势控制的关注也有所体现,特别是在军事卫所城市体系的设置中。城池的建设更容易受到军事、防御形势的影响,因此,针对城池建设的研究分区又作了适当调整,将太原以北的城市多划入北部防御城市体系之中。

明代山西行政区划与军事防御

明代山西行政区划的划分和城市体系的确立除受地理因素及历史沿革的影响外,对于军事防御、局势控制的关注也有所体现,特别是在军事卫所城市体系的设置中。“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3]卷九十一·志第六十七即北部边疆的防御体系建设至为紧要。明早期的北部边疆防御体系建设依循两条线索:一为中央集权增加而边疆军事权力削减;二为北元的进攻带来的北部防卫力量的调整。两条线索此消彼长,促成了早期防卫体系由大将镇守制到塞王守边制再到总兵镇守制的变化,促成了军事管理制度由早期卫所体制到(行)都司、卫、所的转变,总兵镇守下的都司、卫、所制逐步形成,至嘉靖间(1522—1566)迫于蒙古的入侵及保卫京师的需求,九边建制渐次完成。[1] [4]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山西作为西北要冲,战略地位昭然,[2] [5]以大同镇和山西镇组成的北部防御体系亦得到逐步完善:大同镇设大边、二边,联络不已;[6]九边图说山西镇建屏翰于太原,置州郡于河东、汾、潞,立三关于雁门、偏、宁,内外相维,屹然维宁之域。[6]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山西镇图说依照《明史》记载[3] [3]绘制的两镇卫所城市分布[4],山西北部的防御城市体系也随之呈现,恒山南北密集的防御城市设置与太原以南零星卫所城市的设置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位于恒山南北两侧的城市是依照防御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防御性特点,与中、南部城市体系具有显著的区别。

明代山西基于地理特征、行政区划及军事防御特征,可以划分出东南、西南、中部及北部四大城市体系,那么,每个体系内部的城市之间又是如何组织的2?首先,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伴河而生,河流如纽带将每个体系内的城市联系起来,自北往南的概况为:

(1)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城市—大同,位于桑干河北侧的支流御河边,与东、西两侧盆地边缘山区分布的卫城,及南部桑干河沿岸的所城共同构成了山西最北部的第一道军事防线;恒山以南,涔山以西,以宁武(山西镇)为中心,东西振武卫、镇西卫为两翼,与北侧偏头、雁门、保德诸所共同构成了第二道防线—二者共同构成山西北部的城市体系。

(2)再南以太原、汾阳两个汾河边缘的城市为中心,以汾河沿岸密集的城市群和东西两侧散布的城市共同构成了山西中部的城市体系。

(3)汾河下游,地势平坦,密布着大量的城市,以临汾为中心,与西部山区的部分城市共同构成了山西城市数目最多的西南部城市体系。

(4)东南部的城市体系较为特殊,不像其他区域有较为明显的中心城市,而是依附于漳水、沁水形成了几个小的城市群,共同组成东南部城市体系。(www.xing528.com)

在城市体系的划分中,西部山区城市如何划分颇令人困惑:西部山区由北而南地理条件多有相似之处,或可划为一区,但考虑到其南北跨度较大,北部与防御城市相接,而南部则与西南城市相连,受到不同中心城市的影响,其城市的建设发展自当有所不同,故将其分别划入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的城市体系中。

此外,城市体系的划分并不能简单地与不同的城池建设区域相对应。城池的建设更容易受到军事、防御形势的影响,因此,针对城池建设的研究分区又作了适当调整,将太原以北的城市多划入北部防御城市体系之中。

1 明代山西卫所城市分布

据张廷玉《明史》绘制

2 明代山西城市体系与河流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