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情唐闸:模范县里的模范镇

风情唐闸:模范县里的模范镇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仅仅用了十多年时间,张謇所开创的工业文明便迅速驱逐了唐闸昔日的荒凉与贫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令世人瞩目的工业重镇的崛起。伴随着大生纱厂的发展,张謇的投资规模与范围逐步扩大。1903年,张謇应邀赴日本参加大阪博览会。20世纪20年代初,南通被称为中国的“模范县”,这意味着南通的发展经验当时可在全国“复制”。由此,唐闸可以称作“模范县”里的“模范镇”了。

风情唐闸:模范县里的模范镇

唐闸古镇主要工业遗存

张謇足迹踏上唐闸之前,这里还是一座偏僻而萧疏的自然村落,通扬运河边那些农家茅屋已在岁月的风雨中伫立了数百年。

然而,仅仅用了十多年时间,张謇所开创的工业文明便迅速驱逐了唐闸昔日的荒凉与贫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令世人瞩目的工业重镇的崛起。此举扭转了这方乡土上几代人的命运,在当时为全国树立了楷模。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没有工业化,现代化就失去了动力。实业是南通早期现代化的支撑,大生纱厂的创办则是南通工业化的起点。

在张謇看来,创办大生纱厂,发展纺织工业,既必要又可行。就必要性而言,创办大生纱厂的主要目的在于“救贫”“塞漏”,抵抗列强的经济侵略。就可行性而言,发展纺织工业,南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899年5月,大生纱厂终于建成投产,第二年即赢利12万两白银,第三年盈利则高达15万两白银。伴随着大生纱厂的发展,张謇的投资规模与范围逐步扩大。短短数年间,大生纱厂周围陆续又兴办了包括磨面、榨油、制皂、冶铁、蚕桑染织等在内的一系列附属实业群体,形成了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庞大企业系统——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据史料记载,当时,仅大生纺织企业的办事职员就有558人,工人总数达14400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农人口的聚集,人口的增多又拉动了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张謇顺势而为,辟道路、兴河运、购地引商、建屋启市、开埠通商,唐闸也因此形成了“五桥”“五街”“百店”的兴盛局面。工业的兴起和商贸的繁荣使唐家闸渐入佳境,一时赢得了“小上海”“小汉阳”的美名。

唐闸既是近代南通工业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策源地。

在这里,张謇开设了蚕桑讲习所、镀镍传习所、艺徒预教学校、保姆传习所、纺织染传习所、高级纺织职业班等。张謇在唐闸办教育不求“奇花异草”,但求“布帛菽粟”,认为教育要和国计民生、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张謇也兴办小学、中学,这让唐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已经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样的规模和格局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首屈一指的。(www.xing528.com)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来的研究者:张謇如此宏大、关乎其事业和南通前途的开拓进程为什么不是从城市开始,而是从乡村起步的?

破解这一历史的谜团,应从研究张謇的日本之行开始。

1903年,张謇应邀赴日本参加大阪博览会。此后,他在日本逗留了70天,对日本社会进行了全方位考察。不过,在考察途中,他“不询都城,而是市町村者”,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当时日本国内那些刚刚脱离乡村自然经济形态,依靠近代工业发展起来的初具城市规模的新兴工业城镇上。

张謇的考察路径表明,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了这样的理念:世界上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对于尚处在农业社会的落后中国并不具有借鉴意义,而早期乡村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才符合中国国情。在归途日记中他这样总结道:“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而非广兴实业,何所取资以为挹注?”回国后,张謇果断决策,投身“广兴实业”的社会实践中,在大生纱厂所在的唐闸抓紧实施他所信奉的“村落主义”建设

唐闸雪景

胡适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张謇 :“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张謇就是凭着一己之力,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年,在接见民主党派人士时,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 :谈到中国民族工业不应该忘记四个人,其中,轻纺工业不应该忘记南通的张謇……

20世纪20年代初,南通被称为中国的“模范县”,这意味着南通的发展经验当时可在全国“复制”。张謇将南通建成了一个模范城市,而这一切是从唐闸起步的。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张謇以大无畏的精神为救国图强开出了一条求生之路,而这一切也是从唐闸起步的。由此,唐闸可以称作“模范县”里的“模范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