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债券评级精确度分析方法

债券评级精确度分析方法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债券评级精确度的衡量,主要体现在准确性和稳定性两个维度。由于内外部因素不断变化,评级的精确度只能是针对某些时间段而言的。Mark Dilly指出,债券评级精确度受制于两个方面:方法和操作过程是否合理严谨、内外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判定债券评级精确度的两种方法。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债券评级精确性受到质疑,这类研究的结论的可靠性也受到牵连。

债券评级精确度分析方法

债券评级精确度的衡量,主要体现在准确性和稳定性两个维度。由于内外部因素不断变化,评级的精确度只能是针对某些时间段而言的。另外,为满足评级稳定性要求,一些评级机构在调整评级时比较迟缓,这也导致了投资者的损失。

Mark Dilly(2014)指出,债券评级精确度受制于两个方面:方法和操作过程是否合理严谨、内外部影响因素。他将影响因素分为五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利益冲突,主要是抑制提高评级质量的负面激励性因素,包括发行人付费制度、提高评级准确性所增加的成本、维持长期业务关系的需要、比较低的声誉关注度、议价能力不断降低等。比如,评级偏高可能是由于付费的发行人给评级公司的压力和利益的驱使所致;评级偏低可能是评级公司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投资者因投资损失而追究而过于保守所致。第二个来源是评级标准的变化,有些文献指出当今的评级标准更加严苛,导致评级机构更加倾向偏低的评级。第三个来源是相关的评级方法对评级质量的影响,有些方法的风险预测能力,在商业周期方面比时点方面更低。第四个来源是数量型因素和质量型因素对评级的影响,比如有些数量性模型中人为设定“国家主权性天花板”等。第五个来源是分析师使用非数量信息对最后评级结果进行不恰当的调整。

James,Ang和Kiritkumar(1975)对多种债券评级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认为既然债券评级的本质就是在事前对债券违约或市价下跌的概率和程度进行预估,则合理的债券评级结果应该与债券的投资损益单调相关。如果事前所得的等级差别与事后的投资损益成正比,则评级就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和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判定债券评级精确度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测算MSE,即测算每个债券的实际损益与期望损益之间的差异。具体来说,首先将所有横截面的债券根据过去所产生的财务损失按由小到大排列;其次将其按顺序分组并将小组均值作为对应等级债券“理应”具有的期望值;再次,加总每个债券的实际损失与其事先被评定的等级的期望值的差方,求平均后得到每个评级公司的MSE指标。评级公司的MSE越小,评级就越准。MSE指标的计算见公式12-1,其中N是全部债券的总个数;i是放入第j组的债券个数;K是评级组数量;Dij是j等级第i个债券的事后实际损失;Refj是第j个债券等级的期望损失。

损失可以分成质量型指标(是否违约)和数量型指标(债券市价下跌)两类。质量型指标可以转换成数量型指标进行比较。James,Ang和Kirit kumar(1975)根据NBER数据库给出了不同的违约状态(default status)所对应的赋值,如表12-1所示。

表12-1 违约状态赋值表

(www.xing528.com)

他们提出的数量型指标损失率LOSS,是实现的收益率(realized yield)和承诺的收益(promised yield)之差。损失率测量了因为财务状况恶化而导致的债券市场价值的损失。由于承诺收益率一般包括时间价值或者说无风险收益,以及风险溢价两部分,因此在计算损失率时要将无风险收益率减除。若用国债收益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则LOSS指标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Yi,0是债券i在发行期0时投资t年的承诺的收益率(promised yield),Yi,t是债券i在t年后的观察到的实现的收益率(realized yield)。Ri,0是与债券i持续年份相同、发行时点相近的国债i,在发行期0时的承诺的收益率;Ri,t是国债i在t年后的观察到的实现的收益率。

评级的累计准确度(cumulative accuracy profiles)是另一种测评评级精确度的指标。债券级别由低到高在横轴排列,并标明截止到每个级别的债券数量占总债券数量的比重。纵轴是累计违约率,指明截止到每个级别的累计违约率。将这些对应的点相连接就构成累计准确度曲线。这个曲线越凸向纵轴,表明违约越集中于低等级债券,评级准确性就越高。这种图示的方法比较直观地比较了不同评级公司的评级精确度状况。Samuel B.Bonsall IV(2014)用此方法对发债人付费和投资者付费两种模式的评级精确度进行了比较,发现发债人付费模式评级精确度更好。

还有一些研究,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来间接评估债券评级的精确度,关注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评级精确度,其逻辑性在于同一级别的债券在一些重要特征指标上应该是相近的。Fisher(1959)使用多元回归模型来研究债券评级的准确性。Kaplan和Urwitz(1979)提出了另一个影响广泛的债券信用级别预测模型。但这一类研究往往先假定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本身是准确的并可以作为比较的基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债券评级精确性受到质疑,这类研究的结论的可靠性也受到牵连。

综上所述,20世纪以来,债券信用评级行业不断发展,西方学者对债券评级方法的分析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其对评级测算主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集中于对违约率的分析方面。而受限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难以采用这一方法进行测算,这也导致我国对该领略的研究尚浅,学术成果不够丰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测算债券评级准确性的方法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