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抓取热点事件,平衡评论时效与质量

抓取热点事件,平衡评论时效与质量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者的综合作用,导致媒体上的社会热点事件转换的速度和频率加快。换言之,在目前的新闻评论写作中,如何在“快”(及时)与“好”(深刻)之间寻求平衡,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围绕那些对时效性要求更为严格的热点事件展开评析,《光明日报》评论版也不一味求快,而是留下一定的思考和沉淀的时间,大多在两三天内做出反应,以保证“快”与“好”的结合。

抓取热点事件,平衡评论时效与质量

随着传播技术和手段的进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信息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得以提升。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监督能力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热情和观点表达能力日渐增强。两者的综合作用,导致媒体上的社会热点事件转换的速度和频率加快。这对纸媒评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在目前的新闻评论写作中,如何在“快”(及时)与“好”(深刻)之间寻求平衡,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求“快”,仅凭看到新闻事件后的第一反应写评论,观点往往难以深入,或是思虑不周,甚至出现一些误判,受众不满意;求“好”,意味着需要一定时间的思考以保证观点的深刻、周全,但这个时间又不能长,否则会使评论丧失时效性,难以跟上热点事件转换的步伐。

从《光明日报》评论版的实践来看,很多文章较好地处理了“好”与“快”的关系。比如,每年4月份都是公务员招录公布笔试成绩、陆续进入面试阶段的时间,很多培训机构趁机推出所谓“面试特训”,甚至打出“只需‘6天5晚’”的旗号吸引考生。面对这样的诱惑,是上还是不上?很多考生疑惑重重,举棋不定。对此,《光明日报》评论版于2013年4月11日刊发时评《“6天5晚”就能练成公务员?》。该文指出:公务员必须德才兼备,岂是“6天5晚”就能练成的?说穿了,这种培训,只是教给考生与面试官“过招”的“招数”而已。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培训的实质,帮助考生做出决断。该文还不止于对某些培训机构的批评,而且更多地从制度上进行反思,认为要改变这种“催熟”现象,“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建立更加科学、公平、合理的考选机制,使‘催熟’的过程成为‘成长、成熟’的过程。要看到,一个人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责任意识,要经过实践考察才能验证,不是从回答一两个问题中就能测试出的。因此,应提倡在实践岗位上‘施展一番’,尽显聪明才智,而不是只在一张考桌上‘露上两手’,在几道‘面试题’前穷尽心机”。如此行文,评论的深刻性大大增强,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试想,如果没有后一个层面,只停留在对某些培训机构的批评上,文章能向受众提供多少新鲜的见解?又如何拓展受众的视野,帮助他们认清所批评的现象背后隐藏的那些更带本质性的问题?(www.xing528.com)

围绕那些对时效性要求更为严格的热点事件展开评析,《光明日报》评论版也不一味求快,而是留下一定的思考和沉淀的时间,大多在两三天内做出反应,以保证“快”与“好”的结合。比如,2014年9月16日,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应邀为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新生做报告,会场上一些研究生却成片地趴在桌子上睡觉,一时间舆论哗然。有人认为是学生不尊重老先生,也有人认为是组织者没有找到适合青年学子的新的入学教育方式。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光明日报》评论版于9月18日刊发评论《大学第一课要学会聆听》,作者在标题点明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治学需先修身,修德则是修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修身不妨从学习聆听开始,因为聆听是一种美德,在许多人争相自我表达和展示的当下,更是如此”。文章认为,该事件折射出当前一些学子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即不能马上见效的箴言不听,不能立竿见影的事不做,一切皆为了找份好工作。对此,文章提出,聆听智者的谆谆教诲实为不可缺少的人生体验,智者的分享与教诲或许如水一样清淡,却能真正融入聆听者的血液之中,而这正是年轻学子开学第一课就应该学到的道理。与当时众多的评论不同,这一观点并没有简单地对该事件进行“是非”判断,没有过多地纠结于在讲座课堂上打瞌睡的学生和主办方的对与错,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阐释了该事件中一个值得人们警醒的现实问题:聆听与修德、修身、治学的关系。同时文章也别具深意,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评判,很自然地引发每一个社会人的思考:如何在当今这个喧嚣的社会中把握自身、去除浮躁,追寻内心的安宁,习得人生的智慧?虽然从时效性上,这篇评论不及很多报刊和网站于9月17日刊发的相关评论,但从观点的深刻程度来看,却是高出一筹的,也因此给受众更多的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