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其发展

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其发展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乡村旅游的优势乡村旅游的优势主要是其乡村性和真实性。乡村旅游持久的竞争优势,即难以模仿的存量资产是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乡村性资源,包括乡村的生活方式、乡村景观资源和乡村文化活动等。理想的“乡村性”是乡村一系列特征的集合。因此,乡村旅游强调城乡差异,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注重游客参与,这种“乡村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势。“真实性”已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大卖点。

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其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优势

乡村旅游的优势主要是其乡村性和真实性。

1.乡村性

无法模仿的资源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而难以模仿的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通过漫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存量资源。存量资源的差异构成战略不对称。乡村旅游持久的竞争优势,即难以模仿的存量资产是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乡村性资源,包括乡村的生活方式、乡村景观资源和乡村文化活动等。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联盟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最独特的性质,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买点。理想的“乡村性”是乡村一系列特征的集合。

第一,在地域上处于城市以外,具有单个聚落人口的小规模性。第二,民居等建筑体现出原生态的乡村风貌和独特的地方特点。

第三,耕种、收获等农事活动体现动态的乡村生活。

第四,浓厚的家庭、血缘观念、人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

第五,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德和传统势力。

因此,乡村旅游强调城乡差异,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注重游客参与,这种“乡村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势。

2.真实性

在旅游领域,真实性是指游客是追求真实性旅游体验的,并认为真实性体验是游客体验的核心内容。在商业较为发达、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中,游客追求旅游“真实性”的欲望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涨,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对“真实性”的感知,也往往和他们的消费欲望成正比。“真实性”已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大卖点。

(二)乡村旅游的劣势

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它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同质化

目前,乡村旅游大多采用的是“农家乐”这一模式,而且同一地区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方面相似,当地的农家乐就形成了一个严重的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多数游客反映“去了第一次不想去第二次,去了第一家不想去第二家”,“无非是吃个农家饭、睡个农家屋、和朋友打打牌而已”,“模式单一,太多雷同,玩来玩去,不外乎钓钓鱼、打打牌、吃吃农家菜”,这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过分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乡村旅游走上了“众人挤独木桥”的道路,出现了恶性竞争。(www.xing528.com)

2.文化低俗化

乡村文化本身有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充满活力和吸引力。但是,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城市人低俗的文化需求就牺牲了自己村庄特有的文化特质,乡村文化被扭曲,搞得“不土不洋”“不城不乡”,乡村最终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本体,丢掉了自己文化的根与魂,形成了一套对应城里人的庸俗文化。众所周知,一旦农民放弃特色浓郁的农耕文化“据点”而向都市文化“投降”,乡村旅游赖以依托的文化资源必将消失,乡村对都市游客的吸引力也就丧失了。

3.村庄城镇化

由于乡村社区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刻意模仿城市,完全照搬城市的道路标准、建筑风格、生活设施,使其乡村意象大大减弱。乡村意象包括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无形的旅游资源,是表达和维护乡村旅游主题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背景。乡村意象一旦减弱,乡村旅游就失去了它自身的特色和功能。

导致村庄城镇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乡村旅游发展前期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对乡村文明应有的重视;二是村民的愚昧使其对乡村文化缺乏自信心,缺乏对游客心理需求的把握,因此常以城市生活方式作为标杆生活方式,建造大规模的娱乐休闲设施,与市区的娱乐中心相差无几,农家的味道荡然无存。

4.环境沙漠化

环境沙漠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二是人文环境变得紧张。

(1)自然环境的破坏

由于游客过多,村庄居民为了扩大经营和日常生活,不断蚕食绿草如茵的地表,将公路、停车场和经营场地向农田“大跃进”,家禽养殖向林地、山地大踏步迈进,而且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活垃圾出现在农村,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质,那些曾经可以直接淘米洗衣的水池变成了臭水沟。

(2)人文环境的紧张

乡村的人文环境原本是宽松而悠闲的,少了大城市的钩心斗角,村庄居民之间关系相对简单,彼此都比较了解,相处得也比较融洽。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外来客流量不断增加,各种商业化因素都对村庄居民产生了无形的影响,为了拉拢游客、获得利益,各种拉客宰客问题频发,邻里之间矛盾也层出不穷,造成了乡村人文环境的紧张。

5.经营问题化

经营“农家乐”的农民绝大多数是“个体户模式”。“个体户模式”作为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的最主要形式,其灵活、风险小、门槛低等优点,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起到了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较多弊端和问题。一方面,缺乏法规制度约束,引发“公地悲剧”,如搭建违章建筑以扩大自己的经营面积,无节制地向公共空间排放污水、废弃物与废气,对部分古建筑进行改造、扩建,使得乡村旅游遭遇了极大的瓶颈。另一方面,独立经营,缺乏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盲目地跟从市场,缺乏预见力,旅游产品单一、雷同、缺乏创新,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缺乏凝聚力和整合力,最终只能是失去市场。

此外,还有一种经营模式是“旅游开发经营权出让模式”,即外部开发者在取得经营权后,所有与旅游开发相关的项目如景点建设、景区内的环境治理等都由开发商承担,当地政府及其他各级政府部门只负责处理行政事务,不干涉经营者的开发管理活动。这种模式虽然能够产生相对丰厚的收益,但是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容易引发纠纷,旅游景区管理政策落实难度大,旅游经营“飞地化”,缺乏稳定性,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