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藏旅行,探寻安静孤独的王墓

西藏旅行,探寻安静孤独的王墓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懂得孤独,才能真正学会和自己相处,安静沉稳,从容淡然,享受和利用孤独,在孤独中积蓄能量,最终美丽绽放。这世上,最孤独的可能就是死亡吧。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冰刀霜剑,大多数藏王陵墓已成了圆形平顶,大小不尽相同,排列也不规则。这里的藏王墓究竟有多少座?这片藏王墓,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木惹山脚下。

西藏旅行,探寻安静孤独的王墓

藏王墓离桑耶寺不远,起初到这来我是有些犹豫的。

一片墓地而已,值得奔波劳累专程来看吗?

也许是因为在桑耶寺里感觉到的那份安静的孤独,让我最后下定了决心,来到这里。

说起孤独,平时的我根本无感,也压根不会想起,可是这次山南的旅游,却让我不止一次有了孤独的感觉。一路行来,那么多帝王将相都归于尘土,古来英雄多寂寞,一个人面对一切,甚至是死亡,这是何等的孤独啊!

其实,我是个喜欢孤独的人,喜欢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喝咖啡、一个人看电影,甚至大多数人都十分厌烦的飞机延误、独自滞留机场,也被我视作乐事,一个人哪里也去不了,身体虽被禁锢,可是精神却最是放松,可以自由地穿越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在西藏旅行,拼车去措勤县,不料路上遇到了塌方,车子被堵在了半道。那条路一半依山一半临河,眼见得两块几十吨的石头将路堵得严严实实,所有人都大声咒骂,放弃了在短时间通过的希望。

看看手机没有信号,我只得从车上行李箱里翻了一本带了很久也没有看完的《瓦尔登湖》,坐在河边草地上阅读起来。这一读竟不吃不喝读了五个多小时,直到巨石被炸开通了路才回过神来。

坐上车子,我才觉得也许是在西藏的那份孤独沉静心境,契合了作者梭罗的心态,才让我真正把这本书读进去。《瓦尔登湖》是本好书,写尽了梭罗独居湖畔两年多的生活宁静恬淡,充满了人生智慧,也可能就是因为写得太“独”,所以很难让人读进去。

但是真的读进去,才会觉得:也许孤独,才是成长的表现、成熟的标志。只有人生阅历足够丰富,思想足够睿智,胸怀足够坦然,才能真正懂得孤独,才能腾出大段时光阅读自己,从容地接纳人生冗长的留白。

只有懂得孤独,才能真正学会和自己相处,安静沉稳,从容淡然,享受和利用孤独,在孤独中积蓄能量,最终美丽绽放。导演李安在有次采访时说:“感谢毕业后没有工作的六年,那让我在孤独中认识了自己。”

既然注定

与孤独为伴

不如沉默

为自己

营造一片

心安的世界

是啊,那些害怕孤独,整日在醉生梦死中寻找存在感的人,必定会淹没于欲望的深海之中。只有习惯了孤独,才能与大智慧结伴,那些诱惑、喧闹终究无法撑起以梦为马的人生。

人注定要与孤独为伴,与其抗拒,不如沉默。时光静好,不过是为自己营造一片心安的世界。

这世上,最孤独的可能就是死亡吧。

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冰刀霜剑,大多数藏王陵墓已成了圆形平顶,大小不尽相同,排列也不规则。站在巨大的封土堆前,一阵寒风飒飒吹过,此时太阳已经西斜,残红如血,一股深深的孤独从心底就兀自散发开来。

这里的藏王墓究竟有多少座?

众说不一,由于长年水土流失流沙的堆积,位于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我能分辨出的应该是九个。这九座陵墓的形状还依稀保存着中原地区早期封土“方上”的形式,从这点也可以推断,早期藏族最隆重的丧葬仪规一定是土葬,绝对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天葬。

这片藏王墓,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木惹山脚下。很久以前,这里就是雅砻河谷的核心地带,是一块风水宝地。松赞干布定都拉萨后,仍时常回来居住。为了不忘根本,他把陵墓也选择在这里。或许除了这里自然条件优越之外,还有藏王怀念家乡的故土之情。

其后,不少藏王也跟随他葬在了这里。(www.xing528.com)

最早的一座藏王墓是第八代赞普的,他之前的七位赞普传说已顺着光线返回了天界。

整个墓群中,松赞干布墓是最庞大壮观的一座,主墓高阔硕大,墓门往西南开,传说这是表示面向释迦牟尼故乡,对佛教的虔城,其实这不过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史书记载,陵墓里共有五个神殿,主墓位于中央的那座最大的神殿,其中陪葬了大量的金、银、珍珠玛瑙等物品,只从外观看,这些墓葬工程之艰巨就不亚于中原的皇帝陵墓。

藏王墓上有座庙,最早只是守陵人居住的房子,窄小破旧,后来不断整修扩建,如今它高高在上,矗立在大墓顶端。佛堂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士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禄东赞大臣和藏文创造人吞米桑布札等人的塑像。

藏王墓前竖有二方石碑,据考其中一块就是赤松德赞的墓碑,他的文治武功仅次于松赞干布,所以碑文赞颂他是“天神化身,四方诸王,无与伦比”。我俯身上前仔细辨认,但上面的字迹已是模糊不清了。

为什么要在墓前刻碑?我揣测,应该是希望后人能够记住他,这或许是众生来到人世间走一遭的共同希望,没有人会希望自己孤独一生,最终无痕无迹地消失。

回顾吐蕃王朝的历史,每一代藏王都希望自己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其间流过多少鲜血,带来多少死亡,发生过多少次骨肉相残已不可知。多数时候,站在权利争斗中心的他们也是身不由己,因为世俗角力的背后,其实是强大宗教势力之间的争斗。

宗教信仰,应该是慈悲宽容的。可是从古至今,上下几千年,无数事实证明,从一种信仰变成另外一种信仰的过程中,民众好像并没有因此进入天堂,倒是经受了无尽的苦难和伤痛。直到今天,世界上仍有不少地区笼罩在宗教争端的阴云下,四处飘散着血腥气味,并无终止的任何迹象。

或许,我们看到的争斗和信仰无关,只是信仰被政治利用了而已,只是将野心包藏于宗教的虔诚之下。可是想想,这其实更是残忍。

抚摸着斑驳残破的石碑,那些藏王的丰功伟绩,最终又会有几人看见?

藏王墓旁的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巨大的经幡阵。我爬上山坡,盘膝坐在草丛中,世界很静,静得只剩下风,带着桑烟的味道,在经幡上呢喃软语,仿佛在和神灵对话。那些神灵在天上,俯视着众生,没有人能看清楚他们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

远远望着恢宏的墓群,其实无论生前如何显赫,如何风流,最终都是孤独一人躺在这一黄土之下。

藏民,是我见到的最看淡生死的民族。

一念放下

万般自在

他们能够平静地对待死亡,因为他们的信仰。这种信仰,根植在藏民的身心深处,他们相信,灵魂一旦离开了躯壳,感受过无限欢乐和悲伤的肉体,就不再有欲望和痛苦,最终会归于尘土。

藏王墓其实是一个反面的注解,藏王们把陵墓修得如此庞大,陪葬如此多的金银珠宝,只能表现出他们对人世间繁华的留恋,奢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回来,只是千年过去,没有一个能够如愿。

关于生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古老到从人成为人的第一天开始,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想证明灵魂的存在。

但佛祖从来没有明示过神明的存在,也从来没有说过修行可以永生。

世间一切生命均是向死而生。死亡,这个灰暗而未知的存在,力量如此强大。对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这个词语的宿命,都是无法抵挡的。从灿若繁花,到幽暗似叶,人类总是在竭力逃避,刻意强调着一种悲凉或者忧伤。

其实一念放下,万般自在。遗憾的是,即使明白这一切,想要破除“我相”的执着,仍是难比登天。我们为了生存,依然疲惫不堪,精神只能屈就于毫无诗意的虚无追求。

车子在暮色中渐行渐远,路边成片繁花怒放,一颗白骨森森的牛头横置其中,宛如生与死相互依偎、相互映衬着。

所有的生命,都不会是永远的生命。那么,所有的死亡,也不会是永远的死亡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