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教育史话(上册):清代进化义学兴办始末

兰州教育史话(上册):清代进化义学兴办始末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清代,各府、州、县纷纷建立义学,进化义学兴建正是这一时期。李有器打算捐资兴办义学,一个普通村民的教育梦就成为一所义学兴办的起点。进化的义学还未创办起来,李有器就去世了。李有器的儿子李椿枝继续负担起建立义学的重任,他着手解决经费的问题。碑文还将义学的田产位置和亩数刻在了碑上,以防义学财产的流失。义学兴建后,进化村的文风逐渐兴盛。

兰州教育史话(上册):清代进化义学兴办始末

施泽玉

2003年6月,兰州市永登县红城镇进化村村民在硬化村内的道路,当工程队伍施工到村口进化学校门前的台阶下时,挖土方的村民忽然发现土里有异常情况。当人们慢慢挖去土后,一块长148厘米、宽72厘米的石碑赫然出现。

村民们就把石碑抬到学校,碑面有些斑驳了,碑文小楷书写,很有些功力。整个碑上共有1004个字,中间有20个字脱落了,但主要内容保存还很完好。碑的落款为“大清道光十五年岁次乙未仲吕谷旦立”,石碑记载的时间是公元1835年,当时正是清代全国各地掀起创办义学的热潮时期。

这块石碑记载的是清嘉庆年间进化村(原名红蓼营,俗称“李家大华子”,20世纪初改名为“进化”)先祖们兴办义学的经过。碑文中“师道立则善人多,今圣天子崇隆学□(□为碑中脱落字)首重经书”,碑文反映清朝前期繁荣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对发展教育的重视,此文与《清会典》卷396中记载的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议准“各省府州县,应令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焦孤寒生童,励志读书”相吻合。(进化村乡人)“设立家塾求师立教”中的“家塾”就是义学,又称为义塾、学舍,是私学的一种,是私人捐资建立或宗族设立的乡校村学,教化子弟,是免费的蒙学,具有启蒙教育的特色。

甘肃义学最早出现是在明代,《甘肃新通志》卷36《学校志·义学》中有所记载。到了清代,各府、州、县纷纷建立义学,进化义学兴建正是这一时期。碑文记载“河西李子椿枝偕其里戚具义谒予,向予而言曰:‘村内有庙一所,内有文昌帝君像,曩无祭祀。’于嘉庆十七年壬申家君□□梦神有戚容,既觉遂慨然欲捐资兴立义学”。进化义学的兴办源自一个梦,嘉庆十七年(1812年)十月,李椿枝的父亲李有器做了一个梦,梦见村内文昌宫的文昌帝君很不高兴,原因是村里文风不盛。李有器打算捐资兴办义学,一个普通村民的教育梦就成为一所义学兴办的起点。办学首要的问题是校舍的选择,明代起官办地方学校大多与文庙合建一处,规制大体为“左庙右学”或“前庙后学”。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甘肃巡抚许容在土地祠创办“新关社学”开始,兰州地区新开办的义学和社学大多都是以庙宇为校舍,如五泉山的龙泉里塾、庄严寺的正德义学、桥门街关帝庙的崇文义学等。李有器仔细思量后,决定利用庙宇为校舍,兴办义学,振兴文风,义学的兴办地点就定在村里的雷神庙内的文昌宫。当时的雷神庙坐北向南,有三四亩地大,最大的建筑是三间大殿(雷殿),东面还有祖师殿。大殿前有山门,左右两面是钟楼鼓楼。大殿和门楼之间就是文昌宫。他联系了本村王得俊等人,一起商量办学,得到大家全力支持。他们就在文昌帝君座位的东面,供奉了孔子的牌位,每年春秋祭祀,也作为捐资办学的起始,并期盼着建成的义学能够长盛不衰。

进化的义学还未创办起来,李有器就去世了。校舍的问题解决后,面临更难的经费问题。李有器的儿子李椿枝继续负担起建立义学的重任,他着手解决经费的问题。义学是民办的学校,清代甘肃各地的义学经费基本上来源于地租。进化义学也是如此,碑文记载“得里富所捐之资,通计共四十余千。嗣后又十数年,至道光癸巳其生息银已陆续置水田十余亩,计所获租粮有三石余”。李椿枝四处募捐银两,动员村里的富户捐资,逐渐积累了四十余两白银,用这些银子的利息,逐年购买水田10多亩,正如算下来一年所获的租子有三石多。学校的经费和老师的薪酬都有了保障之后,李椿枝等人正式打出义学的旗帜,四处邀请师傅(教师)前来教学,义学正式创办了起来。“李子椿枝之父名有器,字克成,迄今殁已十八年云”,义学从筹划到建成前后用了20多年,期间充满了艰辛,但李氏父子坚持兴办义学、造福桑梓的精神也通过这块石碑,镌刻在进化民众的心目中。

清代永登文童孙其有义学课本《百家姓》《幼学故事琼林》(www.xing528.com)

碑文中的“聘知名之士”“先择品行端方、颇识经书句读者为之师”说明义学的先生都是当时儒学名士;“以教贫乏子弟”说明义学具有普及教育的性质,学习内容是以识字为主。义学兴办起来之后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左宗棠曾规定朱熹所辑的《小学》为义学的必读之书,当时义学的教学内容还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故事琼林》等,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重点突出社会教化和道德培养,正如碑文记载“俾子弟之不才者变而为才;子弟之不中者化而为中”。进化义学创办之初学生比较少,都是本村子弟,后来就慢慢多了起来。到20世纪初,学校已经无法容纳前来读书的学生了。1911年,进化村的李干卿、王明三等人发起,人们再度捐地20多亩,扩建学校,将学校搬到雷神庙,使学校有了一个完整院落,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当时,主持修建的人是王氏后人王守善。他在扩建中认真负责,竣工后,县上的教育主管部门还给他赠送了一块“敬教劝学”的匾额。学校的北面、西面各有一排教室,东面是教师办公室,南面是明堂——雨廊子,东南角为大门。学校门窗全部用孔雀蓝涂装,看上去异常地典雅整洁,在学生们的喧闹声中,学校显得生机勃勃。

1949年学校正式改名为进化初级小学,后来扩展为完全小学。到20世纪70年代末,学校发展到高峰,从单一的小学扩展到初中、高中,学校更名为进化学校,最兴盛时有学生800多人,教师30多名,校内设施完备。

1833年11月李椿枝专门请增广生员(明代官府学校的学生分为禀膳生、增广生、附学生三类)王爱莲撰写了碑文,详细记述了义学的创办过程。“记开下中腰头口屯地四亩,底口科地贰亩,下中腰下截头口科地壹亩伍分,底口屯地贰亩,中沟仁头湾科地叁亩贰分五厘,上沟牛栅科地壹亩五分,牛栅科地壹亩贰分五厘,塔墩口上沟科地叁亩。”碑文还将义学的田产位置和亩数刻在了碑上,以防义学财产的流失。“师道立,而善人多。”义学兴建后,进化村的文风逐渐兴盛。仅解放前,这里就出了曾任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国民党国大代表、四任县长的王学泰,以及当过青海乐都、化隆两任县长以及永登县参议长的李干卿等人。

碑中关于“特授平番县正堂加一级随带军功加一级纪录七次陈光兰;特授平番县儒学正堂叶椿”的记载也弥补了永登地方志中关于县令、学正记载的缺失。

石碑见证了进化村的先辈们为了传承文明、陶冶人才、光耀桑梓、彰显家乡的殷殷之情和拳拳之心。石碑证明了迄今为止进化学校是我省境内原址建校时间最早、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学校。

2006年,这件文物重见天日,2009年,进化学校门口修建碑亭,2010年这块石碑在碑亭重新竖立,背面镌刻了由甘肃省篆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创作研究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甘肃省文物商店艺术顾问王万宏撰文并书丹的题为“清宁并进,盛德知化”文本,文中介绍了进化村名的演变、进化学校的记忆、石碑的出土以及进化学校牵头民众积极响应捐资修建碑亭的故事,正如王万宏老先生为进化碑亭撰写的对联“稽古居今与时进,继往开来契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