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道西风:青少版,走丝绸之路

古道西风:青少版,走丝绸之路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写了一本闻名世界的文学著作——《看不见的城市》。欧洲人对于东方世界的想象在马可·波罗那里找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凭据。欧洲人对于东方世界的想象从未中断过。欧洲人对东方的想象自古有之。在早期欧洲人的想象中,对东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西方对于东方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想象,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间点上被现实的认识彻底取代。

古道西风:青少版,走丝绸之路

只有马可·波罗的报告,

能让忽必烈汗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

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食的精雕细刻的窗格。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写了一本闻名世界文学著作——《看不见的城市》。在这部作品里,卡尔维诺虚构了55个城市,并将它们纵横交错地呈现在文本上,勾勒出了一个充斥着古代文化符号的神秘迷宫。作品分为九个部分,卡尔维诺在每个部分的开头和结尾都穿插了一段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对话,这使得小说里对55个城市的叙述就像是马可·波罗对忽必烈汗所做的旅行汇报。正如卡尔维诺所说,他并非要追寻马可·波罗在东方世界的旅行足迹,但是马可·波罗对于东方的探索带给了他重要的启发是确凿无疑的。马可·波罗是有文字记载的抵达中国的第一个欧洲人。欧洲人对于东方世界的想象在马可·波罗那里找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凭据。在对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的解读里,欧洲人似乎从中找到一个“别处”的世界,因此他的事迹在欧洲葆有永久的吸引力。许多作家、诗人在马可·波罗身上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欧洲人对于东方世界的想象从未中断过。

“东方”在英语中有两个词汇:“east”“orient”。east是指地理位置上的东,orient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欧洲人对东方的想象自古有之。在希腊神话中,东方世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那里是超脱现实的异域世界,是反抗宙斯的提坦神居住的地方,那里充满了未知、神秘的色彩。在《荷马史诗》里,东方美丽而富饶,是力量的发源地。在早期欧洲人的想象中,对东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第一种印象中,往往表达着对东方的美好幻想——东方被看作太阳升起之处,那里宛若希腊神话中仙境一般的伊甸园,美丽而富饶,拥有大量的黄金、香料和丝绸。在这种印象之中,东方是财富与权力的中心,令人神往而又难以企及。在早期欧洲仅有的一些线索之中,东方人奢华而典雅,他们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死后葬入高大精巧的陵墓。他们乘骑着巨象游历,在宽阔而整洁的城市中居住生活。而另一种印象之中,则充斥着对东方的恐惧与抵触——那里是“文明所不曾到达的区域”,神秘、“野蛮”并且令人生畏。所谓的财富似乎是引诱着夏娃毒蛇,极具诱惑而又充满危险。“东方人掳掠成性,嗜杀而贪婪,他们崇尚武力,剽悍而残忍,并且在漫长的时间里始终对欧洲人的家园虎视眈眈”。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事实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统治者亚历山大的东征便曾到达遥远的印度——这是在西方历史上所记录的最早的大规模军事东征。亚历山大在征服了古波斯帝国后,意图进军更遥远的东方,随后希腊军队继续向东,最终到达了古代印度北部,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才停下了东征的脚步。这次远征把西方人的眼光带到了遥远的印度,领略了古老的东方文化希腊人同时也在这场具有掠夺性质的战争中获得了财富、领土与荣耀,这间接构成了早期西方对东方的第一种认知——富庶而美好的东方形象,由此得以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建立起来。

而另一种认知则似乎来自欧洲早期的3世纪危机以及之后的匈人入侵。所谓3世纪危机,指的是公元3世纪以来西欧地区罗马帝国所爆发的一系列重大变故,包括城市的衰落、内政的瘫痪以及战乱的频发。这一系列的危机致使古罗马帝国由鼎盛逐渐走向了衰败。而匈人在4世纪对欧洲的入侵更令西罗马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有着“上帝之鞭”称号的匈人领袖阿提拉一度被认为是古代东亚地区匈人的统帅。(www.xing528.com)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匈人

匈人是居住在古代里海地区的古老族群,他们擅长游猎,崇尚武力。在公元3世纪左右,他们迁徙到了欧洲东部,并接连战胜了诸多欧洲当地族群,成为罗马帝国最主要的边患。公元4世纪,匈人领袖阿提拉征服了诸多古日耳曼部落,大量日耳曼人西迁至罗马帝国境内,并最终于公元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匈人在欧洲建立的帝国于公元5世纪瓦解,原因是受到了汪达尔人(古日耳曼人的一支)的入侵,自此匈人也消失在历史之中,族群逐渐与西欧各族群融合。在18世纪,一度有学者提出“匈人即匈奴人”的猜想,后世亦有人提出匈人即匈牙利人,这些说法都不具有必然的历史依据——匈奴人和匈人之间尽管有可能是同源民族,但他们之间并不具有继承关系;而匈牙利人则是古代东北欧地区乌拉尔人的一支,与匈人的关系更为遥远。

尽管西方对东方的认知是多样的,但我们可以了解的是,这种认识都仅仅是早期西方人的一些想象。这些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同时此类想象的历史书写也是十分荒诞不经的。无论何种印象,都与历史上真实的东方相去甚远。当时间进入7世纪之后,这种想象进一步地扭曲——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丝绸之路被阻断,东西方通过中亚地区进行的间接性文化商贸交流也停止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数百年,使得西方对于东方的认知长期没有更新,开始逐渐融合了阿拉伯文化的元素:古老而神秘的帝国,富有而慵懒的苏丹,骑着骆驼的东方商人……这些形象在公元10世纪前后事实上已经逐渐替代了西方旧有的东方印象,成为这一时期欧洲人眼中新的东方代表。

11世纪以来,天主教国家在两百年中发动了数次东征,这些战争再一次将欧洲人的眼光带入了当时的中亚。欧洲开始逐渐接触到了真实的东方,西方对于东方的认识也逐渐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于真实,一些商人与传教士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踏上了寻访东方的道路。西方对于东方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想象,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间点上被现实的认识彻底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