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道西风:海上丝路之崛起

古道西风:海上丝路之崛起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元璋在元末的战乱中崛起。朱元璋对朱标十分宠爱,寄予厚望。洪武三十一年,朱病故,时年41岁。靖难之役中,他被朱棣用计绑架,被迫起兵反叛建文帝。靖难之役后,朱权并未被加害,被改封南昌。朱元璋这样做的初衷是想巩固边防,使大明的基业长治久安。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触及矛盾的根源。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朱允炆被封皇太孙,一定程度上使诸王间的分歧更加激化,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

古道西风:海上丝路之崛起

细想三皇五帝,一般锦绣江山,风调雨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

后世依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

——杨慎《西江月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家。《明史》中对于朱元璋的出生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记载:“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这段故事是说,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刚刚怀孕的时候梦见神灵给她一粒药丸,放在掌心里竟然闪着光。陈氏吃了药丸睡着了,等到临产的夜里,室内红光闪现,邻居看见,以为是起火了,急忙赶来救火,却发现根本没有火灾。这是一则具有神秘色彩而又略显荒诞的故事,异象天降隐喻着即将降生的婴儿身上蕴藏着光明的未来。

朱元璋在元末的战乱中崛起。25岁时,他参加了抗元的红巾军。很快便在军中崭露头角,成为红巾军的重要统帅。他知人善任,用兵有方,声名渐渐传播开来,势力日盛。在击败元军后,朱元璋又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基本完成统一。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他就是明太祖。称帝之后,朱元璋大力推行屯田,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国家欣欣向荣,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在这众多的皇子中,他最中意的就是长子朱标,一心希望朱标能够继承大统,早早便将他立为太子。但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早亡,时年不到40岁。这令朱元璋非常悲恸。朱标之死使得皇位继承问题开始凸显,而朱元璋并未另立太子,而是改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一行为引起了其他皇子的不满,并最终为日后的变乱埋下了隐患。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明太祖诸子及孙

太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1355年出生。朱元璋对朱标十分宠爱,寄予厚望。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他就立朱标为世子。朱标性格温厚仁慈,自幼勤勉聪颖,跟随大文豪宋濂学习儒家经典,博古通今。在朱元璋的悉心培养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朱标都堪称太子的典范。果然,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就立刻封朱标为皇太子,并且让建立功勋的贤良大臣倾力辅佐朱标。此后,朱标辅助明太祖处理朝政,事事竭力躬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可是在做了24年的太子之后,朱标患病去世。谥号“懿文太子”。

秦王朱樉 朱樉是朱元璋的次子。明朝建立三年后,时年15岁的朱樉被封为秦王。后来被朱元璋分封到西安就藩。明初设置了一个专门负责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太宗正院(后来改名为宗人府)。因朱樉在朱姓诸王中是最为年长的一个,朱元璋便任命他为宗人令,管理皇家事务。洪武年间,因在藩国犯了过失,朱元璋将朱樉召回,幸亏太子朱标替他解围,才又返回藩国。1395年,朱樉奉命前往甘肃征讨叛乱,立下军功,受到朱元璋的奖赏。不久后,朱樉在行军时感染瘴疠病故。

晋王朱㭎 朱元璋的第三子叫朱㭎。洪武年间封晋王,就藩太原。据载,朱㭎生得眉清目秀,英俊潇洒,自幼跟随名师学习诗书典籍,是仪表堂堂的英才。但是,朱㭎个性骄纵,因此很不得人心。有人举报他意图谋反,朱元璋大怒,意欲将他治罪。最后经太子朱标力保,才救下性命。此后,朱㭎收敛了不少,待人接物恭慎了许多。朱元璋曾多次派遣朱㭎率兵出塞,委以军任。在诸子之中,以晋王朱㭎和燕王朱棣兵权最重。洪武三十一年,朱㭎病故,时年41岁。(www.xing528.com)

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中封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朱棣智勇双全,而且野心勃勃。史书上这样评价朱棣:“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在朱元璋众多的皇子中,朱棣是军功最高的人。1390年,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屡次袭扰边境,朱元璋便命令晋王朱㭎、燕王朱棣兵分两路北上讨伐乃儿不花。晋王朱㭎行军缓慢,而朱棣却率军疾驰,最终成功招降乃儿不花,受到朱元璋的赏识。不久,朱棣又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军中树立了威信。

周王朱橚 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是朱棣的同母胞弟,洪武中封吴王,后改封周王,就藩开封。朱橚在众皇子中最为特别,兴趣并不在朝政之事上——他擅长诗词歌赋,还酷爱医学,他对中国传统医学有诸多贡献。1389年,朱橚因擅自离开封地,被流放到云南。在云南,朱橚深切体会到民间疾苦,便组织名医编写方便实用的医书《袖珍方》。之后,朱橚回到开封,依然继续着自己对医学和植物学的研究,并且组建了一支颇具规模的团队。十年后,朱橚的次子向建文帝举报他图谋不轨,朱橚被再次流放云南。即便如此,朱橚并未消沉,致力于著书立说,组织编写了《普济方》。最后,朱橚被召回南京软禁,完成了《救荒本草》一书的著作。

宁王朱权 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出生于洪武十年,洪武二十四年封宁王。靖难之役中,他被朱棣用计绑架,被迫起兵反叛建文帝。靖难之役后,朱权并未被加害,被改封南昌。他此后自感前途无望,遂选择韬光养晦,寄情于道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于正统年间逝世,时年已70岁。

皇太孙朱允炆 朱允炆是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夭,朱允炆便成了长子。朱允炆从小聪颖过人,非常孝顺。他饱读诗书,性情与其父亲朱标一样温文尔雅。他14岁的时候,父亲朱标生病,朱允炆日夜守候在病榻旁,不离开半步。两年后,朱标病逝,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

明朝建立的第二年,朱元璋决定实施分封藩王的制度,将他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别分封于全国各地。朱元璋这样做的初衷是想巩固边防,使大明的基业长治久安。但事与愿违,分封的藩王手握兵权,导致了外强中干的局面。各个藩王在封地的权力与威望日渐雄厚,众皇子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成为朝纲的一大痼疾。朱元璋也觉察到了这一点,为了能使太子平稳继承大业,他编了一本《昭鉴录》,汇编了汉唐以来藩王应当引以为戒的案例,用来教诲诸藩王安分守己。与此同时,朱元璋颁布《皇明祖训》,制定藩王、臣下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触及矛盾的根源。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朱允炆被封皇太孙,一定程度上使诸王间的分歧更加激化,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众藩王拥兵自重,难以管制,即位后,他立即采用了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卿黄子澄的“削藩”计划。这使得诸藩王与朝廷之间隐藏已久的矛盾纠葛立即浮出水面。秦王朱樉、晋王朱㭎在洪武年间已经相继去世,彼时诸藩王中势力最强、威胁最大的便是燕王朱棣。

在短短一年里,建文帝接连削掉了五个藩王。朱棣感到自己的燕王位置也面临着威胁,于是他决定起兵反叛——权力的博弈就此升级为一场战争。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口号,用诛齐泰、黄子澄的名义组建“靖难”军,与建文帝开战。战争持续了四年,京师军最终在燕军面前败下阵来。朱棣进入北京即皇帝位,大明王朝进入了永乐朝的时代。而年轻的建文帝却不知所踪,他的下落从此成为千古谜案。

图18 朱棣画像

毫无疑问,这场“靖难之役”是发生于明初的一场社会浩劫。是朱氏皇族为争夺权力而挑起的内部战争。在四年的时间中,国家动荡不安,社会发展停滞,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幕悲剧。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随着朱棣的继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拉开了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