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骞:缔造丝绸之路-古道西风

张骞:缔造丝绸之路-古道西风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为打通前往西域的通道,发布了一道招募令,招募使者前往西域出使大月氏国。因此,张骞此次西行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在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此人多次救张骞于危难,为张骞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在询查之下,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此行的目的是要出使位于匈奴北面的大月氏国,对他们的行为表达了愤怒和不屑。匈奴百般拉拢张骞,赐给他贵重物品,又让他在匈奴娶妻,企图打消他出使大月氏国的念头。

张骞:缔造丝绸之路-古道西风

天马徕兮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

流沙兮四夷服。

——刘彻《西极天马歌》

武帝刘彻,是西汉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据《汉书》记载,他出生时其母王夫人“梦日入其怀”(梦见太阳进入自己的怀中)——这被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刘启视作一种“贵征”。刘彻出生后,自幼便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进退自如,因而深受其父喜爱。在刘彻6岁时,便被景帝封为太子,成为帝位的继承人,至公元前141年,随着汉景帝病逝于长安未央宫,年仅15岁的刘彻继位,成为西汉第七位皇帝。

汉武帝登基时,西汉建国已有60年,经过文帝、景帝时期的休养生息,国家渐渐从秦末以来的战争创伤中复苏。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军事力量日渐强大。相比汉初的衰败与贫弱,汉王朝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制度完善、政治统一的强盛国家,一幅盛世的画卷即将在汉武帝刘彻的手中展开。

先秦时期,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央政权将华夏族群以外的其他族群称为“四夷”,具体包括古文中提到的“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礼记·王制》对此做了解释:“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对于上文中提到的“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区分标准首先是这些族群居住的方位,其次是他们的饮食、服饰、居住等不同的习惯。这些族群在文化上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群有显著的区别。中原王朝将他们统称为“四夷”。

图1 汉武帝画像

刘彻在诗中称“涉流沙兮四夷服”,可以窥见其高远的政治抱负。“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是历代中原王朝的至高政治理想之一,这一治边理念出自《左传》,后世也称之为“德被四夷”。这一理念的核心含义是指中原王朝要通过自身的威仪来使“四夷”臣服。汉初国力衰弱,匈奴屡次南下侵扰,汉高祖刘邦一度决定对匈奴进行武力讨伐。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亲自率军北伐,战事初期曾取得了局部胜利,高祖乘胜追击至平城,却不慎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汉高祖和所率部众被围困在白登,与汉军助力断绝了联系,最终高祖用计侥幸脱险,这一事件被称作“白登之围”。由于此次北征匈奴的失败,西汉不得不选择放弃对匈奴的武力征讨,转而通过“和亲”的手段维护着和平。为了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汉朝不断地将公主远嫁匈奴,并送去大量物资,长时期处于被动不利的政治局面之中。这一局面持续了数十年之久,至武帝时期,汉王朝国力日渐强盛,刘彻认为时机成熟,决心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重新构筑与“四夷”的关系,即所谓“威服四夷”。想要实现这一理想,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与匈奴的政治关系,汉武帝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打通长安至西域的道路,联合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消除匈奴的武力威胁。正是由于这一计划的实施,最终使得一条举世瞩目的贯通欧亚大陆的贸易道路得以出现,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

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

具为天子言之。

——《史记·大宛列传

汉武帝为打通前往西域的通道,发布了一道招募令,招募使者前往西域出使大月氏国。月氏原本是一个由月氏人建立的西域国家,他们世代在河西地区居住,在此以游牧为生。后来势力渐盛,逐渐向西发展,开始与匈奴接壤,在较长时期中与匈奴处于敌对状态,彼此相互仇视攻伐。匈奴在冒顿单于自立后,实力逐渐强大,遂将兵锋指向了月氏。月氏在战争中失败,于是匈奴占领了月氏人的土地,甚至将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了酒器。月氏人因此被迫西迁,迁徙到伊犁河、楚河流域的月氏人被称为大月氏,而那些留在南山地区的月氏人被称为小月氏。武帝正是考虑到这样的历史背景,才决定派遣使者穿过河西走廊,寻找西迁的月氏人作为盟友,对匈奴进行东西夹攻。随着招募令的发出,朝廷中有一名郎官前来应募。此人名叫张骞,是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在应募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汉武帝的信任。最终武帝委任他为使者,率使团百余人一同前往西域。

图2 张骞雕像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是头曼单于的儿子。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冒顿杀父,“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自立为单于。冒顿单于消灭了彼时强大的东胡,又向西击败了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将月氏人驱逐。之后,匈奴拥有了三十万的大军,将势力向西域扩张。之后,冒顿单于征服了乌孙、楼兰、呼揭等国,控制了西域大部分的地区。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匈奴走向了强盛,开始称霸西域。

作为使者的张骞,计划自长安向西,取道河西走廊至西域,寻找西迁的月氏人。然而,当时的河西走廊已经被匈奴所控制,想要穿过河西走廊抵达大月氏国,就必须途经匈奴。因此,张骞此次西行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在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在张骞的随从中,有一个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是张骞使团的向导和翻译。在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此人多次救张骞于危难,为张骞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在他的引导下,张骞一行顺利进入了河西走廊,但由于他们人数众多,目标很大,很快便被匈奴的骑兵发现了。几乎毫无悬念,匈奴军队将张骞一行全部擒获,押送至匈奴王庭,面见当时在位的军臣单于。在询查之下,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此行的目的是要出使位于匈奴北面的大月氏国,对他们的行为表达了愤怒和不屑。根据《汉书》的记载,军臣单于这样说道:“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军臣单于以为,大月氏在匈奴的北面,张骞经过匈奴出使大月氏,绝不能被允许。这个道理就如同匈奴若要穿过汉地出使南面的越国,汉朝也不会允许一样。在这样的情形下,张骞无可奈何地滞留在了匈奴,被长期地监视和软禁。

匈奴百般拉拢张骞,赐给他贵重物品,又让他在匈奴娶妻,企图打消他出使大月氏国的念头。但是这名汉王朝的使臣并未被打动,正如《汉书》所记载“骞持汉节不失”。张骞从未忘记自己的初衷,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决心寻找机会逃走,继续前往大月氏国。但是,匈奴人对张骞的控制很严密,接连十年,张骞都没能找到机会——直到公元前129年,匈奴软禁了张骞十年之后,对张骞的监视终于逐渐放宽,张骞才终于寻找到了出逃的机会。他带领随行的下属逃离匈奴,继续前往大月氏。

张骞一行在几十天之后抵达大宛。大宛在匈奴的西南面,北邻康居,西邻大月氏。张骞此行决定先进入大宛,再经过康居,最终抵达大月氏。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在大宛得到了国王的礼遇和帮助。大宛国王久闻汉朝国力强盛,但苦于路途遥远,再加上匈奴的阻碍,无法与汉朝取得联系,见到张骞便喜出望外,并询问张骞要到何处去。张骞答道:“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张骞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大月氏的使命和在匈奴的不幸遭遇,并承诺若能得到大宛国王引送,日后返回汉朝必将向皇帝禀明,给大宛丰厚的酬谢。原本就希望能够和汉王朝交好的大宛国王听了张骞这番话十分动心,便让张骞顺利通行,并且还为他安排了向导和译员。(www.xing528.com)

在大宛的帮助下,张骞顺利到达了康居。康居王又派人将张骞送至大月氏,在西域辗转多年的张骞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然而,十几年过去了,西域的局势已经和张骞离开长安时大不相同:大月氏人被乌孙驱逐出了伊犁河、楚河流域,向西迁徙到阿姆河流域。大月氏的国王——昔日被杀的月氏王之子(一说是国王的夫人)继位成为大月氏新的国王。他们离开伊犁河后,征服了原本居住在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占领了大夏的国土,在这里建立了王庭。此时的大月氏已经远离了匈奴和乌孙的威胁,在这里安居乐业,昔日的仇恨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化,已经没有发动战争向匈奴复仇的意愿。所以当张骞说明来意后,大月氏国王认为,汉王朝距离自己的国家路途遥远,通行不便,一旦发动战争,援助不易,联合抗击匈奴之事无法答应。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最终未能使大月氏国王改变态度,无奈之下,他决定返回汉朝复命。

大约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启程返回汉朝。为了躲避匈奴的追击,他改从昆仑山北麓的南道,经过楼兰、姑师,通过羌人居住的地区回去。但令张骞始料未及的是,此时的羌人也已被匈奴征服。在返程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俘虏。

一年之后,军臣单于去世,匈奴陷入了争夺单于位的内乱之中。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双方攻伐不止。趁着匈奴内乱,张骞带着他的胡人妻子和堂邑父再次逃脱了匈奴的控制,回到了汉朝都城长安。

这便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过。在公元前139年出发,至公元前126年回到汉朝,前后共历时13年。从长安出发时,张骞率领着一百多人,而回到长安后只剩下了张骞和堂邑父二人。路途凶险,可见一斑。出使归来的张骞受到了嘉奖,被封为太中大夫。而屡次帮助张骞的堂邑父则被封为奉使君。尽管最初的出使目的并未实现,但张骞此次西行时查探到了重要的西域情报,考察了西域诸国的地理、风貌、物产以及风俗习惯,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亲身所到的国家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听到有关传闻的还有乌孙、奄蔡、安息、条支、黎轩和身毒。张骞向汉武帝详细陈述了这些国家的情况,这为后来汉王朝打通西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在张骞出使西域不久之后,西汉就展开了对抗匈奴的战争,接连发动了河南之战和河西之战,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张骞在返回汉朝之后也参加了抗击匈奴的战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奉命率领大军出击匈奴,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军。张骞有过出使西域的经历,非常熟悉西域的地形,了解匈奴军队的特点。在这次行军过程中,张骞应用了他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之前积累的经验,为汉军做向导,为制定具体的行军路线提供了指导意见。据《汉书》记载,张骞“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在辽阔的西域及时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供给。由于在此次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张骞被封为博望侯。两年后,张骞奉命与李广一起率军进攻匈奴。李广所率领的先头部队陷入匈奴左贤王部队的围困之中,张骞赶到后,匈奴军才退去,汉军伤亡惨重。张骞因没能及时应援,被贬为庶人。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指的是历史上经过中国的四川、云南等地区,连接缅甸、印度,通往东南亚、中亚、西亚的道路,包括著名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等。南方丝绸之路与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一样,也是古代中国进行对外交通和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并且这个意外的发现直接引发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到汉朝以后,向汉武帝奏报自己在西域的见闻时,提到曾经在大夏国见到了出产于蜀地的邛竹杖和蜀布。蜀地与大夏相距万里,蜀地的物品又怎么会出现在大夏呢?张骞便问当地人是怎样获得这些东西的,据大夏国人称,这是大夏的商人从身毒国贩运来的。张骞根据大夏人的传闻估计身毒国在大夏国东南大约几千里的地方,既然身毒有蜀地的物品,张骞便据此进一步推测身毒国与蜀地之间存在一条可以通行的道路。经过羌地到大夏的出使道路十分危险,而且还要面临匈奴骑兵的威胁。他认为如果能找到从蜀地出发到大夏的道路,不仅可以避免匈奴的追捕,而且没有草寇的干扰,会相对便捷和安全。这样,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打通了丝绸之路的西域道,还发现了一条从蜀地出发,往西南方向前进,直接通往身毒国和中亚的道路。

听了张骞的报告,汉武帝决定经营西南地区,打通从蜀到身毒的道路。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命令张骞、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率军从蜀“四道并出”,意图打通和控制蜀身毒道。但是此次出兵并不顺利,使臣官兵在云南受阻,“终莫得通”。虽然此次经略西南地区没能打通从蜀通往身毒的道路,但是汉使到达了前往身毒的必经之地——滇国,并且了解到滇国的西面还有一个乘象国。蜀商经常到那里往来贸易。

到了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再次出兵西南地区,滇国降服。汉朝在滇设置了益州郡。之后又降服了“昆明夷”,设置数县,隶属于益州郡。汉朝对西南地区的经略成效显著,将云南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此后,汉朝完全控制了蜀身毒道。蜀身毒道也从一条民间商道成为一条官道。这条道路在当代又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以现在的四川成都为起点,经过雅安西昌到云南,从腾冲到达缅甸,抵达印度,是贯穿四川、云南,连接缅甸和印度的国际通道。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霍去病率领汉军彻底打击了匈奴浑邪王的势力,浑邪王最终率领部众降汉。汉军又驱逐匈奴于漠北,出现了《汉书》中所描述的“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骞向汉武帝建议联合乌孙对抗匈奴。

张骞建议汉武帝联合乌孙,共同抵抗匈奴。他认为可用财物拉拢的方式,诱导乌孙回到故地。之后再通过联姻的手段,将公主嫁给猎骄靡,与乌孙结为昆弟。以此来形成稳定的同盟关系。这样一来,便能联合乌孙,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计划如果成功,那么西边的大夏等国成为汉朝的外臣则指日可待。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命令他为中郎将,再次出使西域。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猎骄靡

张骞在匈奴的时候曾经听闻乌孙昆莫猎骄靡的故事。猎骄靡是乌孙昆莫难兜靡的儿子。乌孙与大月氏原本都是位于敦煌一带的两个国家。大月氏进攻乌孙,将乌孙昆莫难兜靡杀害,掠夺了乌孙的土地,乌孙人逃到了匈奴。在逃亡的过程中,难兜靡的一个大臣将刚刚出生的猎骄靡放在草地上,为他寻找食物,回来时发现一头狼在给年幼的猎骄靡喂奶,并且还有乌鸦衔来肉放在他身边。于是这个大臣认为猎骄靡有神明护佑,将他带到了匈奴,由军臣单于将其抚养长大。待到猎骄靡成年,单于便将其父亲难兜靡的民众交给他。当时的大月氏已经被匈奴打败,大月氏又向西进攻塞王,占领了塞王的土地。猎骄靡便向单于请示为父报仇,进攻大月氏,大月氏又向西迁徙到了大夏之地。适逢军臣单于去世,猎骄靡兵力渐强,便不愿再向匈奴称臣。匈奴数次派兵进攻乌孙,都以失败告终。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如前所述,此次出使的目的是为了联合乌孙抗击匈奴。此外,张骞还带着持节的副使,在西行途中将这些副使分别派遣到不同的国家进行交涉访问。张骞率领着三百人,带着上万只羊的羊群,还有成千上万的金银丝绸,队伍浩浩荡荡地向西出发——由于此时匈奴势力已被汉军逐出了河西走廊,西行的道路畅通,所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途中非常顺利,很快便抵达了西域。据《汉书》记载,张骞来到乌孙后,向国王猎骄靡传达了汉武帝的意图,希望两国联姻交好。但是,此时乌孙王年老,大臣们对汉朝不了解,又害怕匈奴的攻击,他们都不愿意回到故地与汉朝结盟抗敌。张骞此次出使还是未能达成既定的目标,只得返回长安。

虽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没能达到联合乌孙共击匈奴的目的,但是他也并非无功而返。乌孙王感于汉武帝与张骞的诚意,派出向导和译员送张骞返汉,并委派了几十人的使者团一同回到汉朝,向汉武帝道谢。这一行动拉开了汉朝与乌孙友好外交的序幕。据《汉书》记载,乌孙“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加深了对汉王朝的了解,之后便开始与汉朝加强往来,并主动要求与汉朝联姻交好。汉武帝先后将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给乌孙国王,两国保持了长期的姻亲关系。另外,张骞将副使分派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国进行外交访问,与中亚、南亚地区的诸多国家发展了外交关系,也是此次出使西域的一大收获。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回到长安后,被封为主管接待外宾事务的大行令。一年多以后,张骞去世,时年五十岁。尽管张骞病逝,但打通西域的进程并未停止,张骞当初分派到西域诸国的副使,皆以张骞的名号来取信于西域诸国。西域诸国久闻张骞的事迹,都愿意与汉王朝交好,纷纷派遣使者与张骞的副使一起前往长安。于是,西域各国与汉王朝就这样开始了外交往来,汉王朝通往西域的道路由此彻底被打通了。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解忧公主

解忧公主出身汉室皇族,她的先祖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邦还是沛公的时候,刘交就随其出征,立下显赫战功,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刘邦称帝后,封刘交为楚王。解忧公主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在与乌孙和亲的细君公主去世后,为了维护汉朝与乌孙缔结的和亲关系,解忧公主奉命远嫁乌孙,她在抵达乌孙后,接受乌孙习俗,积极参与政事,维护西汉与乌孙的联盟关系。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约半个世纪之久,为巩固汉王朝与乌孙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西域通道的开辟,与张骞的两次出使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汉书》中张骞的传记里所称,张骞从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到中亚、西亚,打通了一条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是谓“凿空”,这是丝绸之路诞生的历史节点。古中国的丝绸通过这条道路登上了世界贸易的舞台,西方的奇物珍宝也通过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往事至今仍为人所称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