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道西风:纵横丝绸之路

古道西风:纵横丝绸之路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遂发愤忘食履险若夷,轻万死以涉葱河,重一言而之柰苑。但彼时的凉州处在吐蕃和东突厥两股势力的夹击之中,朝廷命令严厉禁止百姓出境。凉州的官员在驱逐玄奘离开后,致信询问瓜州官府是否见到了打算西行的玄奘,以便将他驱逐返乡。玄奘拜谢后再次上路。十几天后,玄奘想要离开,继续西行。鞠文泰强行将玄奘扣留,每日的侍奉供养更加周到。玄奘绝食三天,到了第四天,气息渐弱。玄奘首先抵达的国家是阿耆尼国。

古道西风:纵横丝绸之路

遂发愤忘食履险若夷,轻万死以涉葱河,重一言而之柰苑。鹫山猴沼仰胜迹以瞻奇,鹿野仙城访遗编于蠹简。春秋寒暑一十七年,耳目见闻百三十国。扬我皇之盛烈,振彼后之权豪。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公元628年,大唐和尚玄奘打点了行装,走出了长安城。他在城外双手合十,向着离开的方向行礼,随后转过身去,踏上了西行的旅途。他先是跟着一名叫孝达的僧人同行去了秦州,再启程前往兰州,在兰州又遇到送官马的凉州人回乡,玄奘便随行到了凉州——凉州城是河西之地的大都会,往返于中原西域诸国之间的商旅们在这里云集。但彼时的凉州处在吐蕃和东突厥两股势力的夹击之中,朝廷命令严厉禁止百姓出境。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月,并设讲坛讲解《涅槃》《摄论》和《般若经》,僧人和俗众慕名前来,蔚为壮观。听过玄奘的讲经,人们都赞不绝口,回乡后将这一盛况转告自己的君长,并说玄奘此行是要向西求佛法,于是诸国的各大城市都盼望着玄奘的到来。

正如前文所说,当时的大唐建国不久,边疆并不安定,朝廷出于边防安全的考量,禁止百姓出境。那时的凉州都督是李大亮,他严格执行朝廷的命令,因此,当有人奏报李大亮一个长安的和尚要西行求法的时候,他便立刻派人驱使玄奘回京。河西有一位慧威法师,是当地有名望的僧人,他赏识玄奘的学问和志向,便秘密地派遣两个弟子护送玄奘出境,为了逃避官兵的追捕,他们昼伏夜出,到达瓜州。瓜州刺史独孤达热情接待了玄奘。玄奘问当地人西行的道路状况,大家都告诉他根本没有路,全都是流沙沟河,行人都是结伴,把牛马粪的痕迹当作路标。玄奘无计可施,在无奈中逗留在瓜州一月有余。

凉州的官员在驱逐玄奘离开后,致信询问瓜州官府是否见到了打算西行的玄奘,以便将他驱逐返乡。幸好在瓜州吏李昌的斡旋下,玄奘得以顺利脱身,继续启程。但是与他随行的两个小僧,一个先去了敦煌,另一个体弱难行,玄奘体谅他,让他也走了。只剩下玄奘孤身一人独自前行。

独自前行的漫漫路途中,玄奘在寺庙前停下来歇脚,在一尊弥勒像前礼佛求愿,只愿得一人引路。他幸运地遇到了一名胡人向导石磐陀,此人许诺送他通过五烽(玉门关沙漠中的五座烽火台)。两人趁夜出发前往玉门关。玉门关前有条河,石磐陀砍了梧桐树,做成桥,两人才得以过去。到达玉门关已是晚上,玄奘与石磐陀都停下,在相隔五十多步的树下各自休息。过了一会儿,石磐陀拔出刀,缓缓地向玄奘走来,走了十几步却又停下了,似乎心存不轨。玄奘于是坐起来,诵经念观音菩萨。石磐陀见状,又转身躺下睡了。天亮了,玄奘叫醒石磐陀找些水来喝。石磐陀说:前面都是沙漠,只有五烽下有水,只能夜里去偷水喝,一旦被人发现,性命不保,不如回去罢。玄奘不答应,石磐陀张开弓箭,逼迫他返回,他仍不肯:“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者,终不相引。”玄奘给了石磐陀一匹马作为酬谢,孑然一身进入茫茫沙漠。

茫茫的沙漠中干热异常,随处可见因干渴而死的走兽遗骨。玄奘在沙漠中艰难前行,在他的眼前出现了盛大的海市蜃楼,他安定着自己的心神,艰苦地行进了八十里,终于走到了沙漠中的第一座烽火台。河西校尉王祥问明玄奘来意之后款待了他,并命人准备了水和干粮送了十几里。玄奘在夜间抵达第四烽,烽官相迎送,告诉玄奘不要去第五烽,当地人有的心有歹意,可去野马泉取水。玄奘拜谢后再次上路。

他又走了一百多里,不料却在沙漠中迷了路。他并未找到野马泉。想要喝水时又失手打翻了水袋,准备的水全部付之东流。放眼四周全是沙漠,飞鸟绝迹,狂风卷沙,散落如雨。他接连四天四夜,滴水未进,几乎死去。到了第五天的夜里,他幸运地找到了一片绿洲,性命才得以保全。

玄奘随后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了沙漠,到达伊吾国(今新疆哈密市伊吾县)。彼时高昌王鞠文泰派到伊吾的使者见到玄奘,返回后禀告高昌王。鞠文泰崇尚佛法,即日派遣使者令伊吾王将玄奘送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玄奘半夜才抵达高昌,鞠文泰与妻子一直诵经等候着他的到来,礼数甚厚。直到天将拂晓,鞠文泰才回宫休息。第二天,玄奘还没有起床,鞠文泰又来拜会。鞠文泰再三请玄奘留在高昌,玄奘都没有答应。十几天后,玄奘想要离开,继续西行。鞠文泰再次请玄奘留下,在高昌弘法,玄奘仍是不同意。鞠文泰强行将玄奘扣留,每日的侍奉供养更加周到。玄奘绝食三天,到了第四天,气息渐弱。鞠文泰被玄奘的决心所感动,与玄奘在佛前结拜为兄弟,约定好等玄奘学成归来留在高昌三年。玄奘在高昌又讲经一个月,鞠文泰为他准备了丰厚行资,又派遣了护送的随从,送他再次出发了。

西行的路终究是孤独的,就像玄奘十余年后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诉说的那样:“暄寒骤徙,展转方达。”路途遥远险恶,路上偶遇的人们都劝玄奘回头,但是这都不能摧毁他的信念——“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在漫长的旅程中,他途经一百余国。快乐与沮丧,新鲜与恐惧,坚定与彷徨,交相汇集在他的西行之路上。

玄奘首先抵达的国家是阿耆尼国(今新疆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一带)。阿耆尼国坐落于群山环绕中的平坦陆地上,玄奘沿途经过了交错的河流。这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后来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下这里出产的农作物,包括冬麦、黍等谷物,还有红枣、葡萄、梨、柰诸果等各色水果。国中有一眼阿父师泉,玄奘走到这里的时候,停下来在泉水边留宿一夜。次日又出发,经过了高大巍峨的银山——这里遍布着银矿,西域诸国铸造银钱的矿石都开采于此。由于听说银山的西边有贼出没,天色已晚,玄奘一行就到王城附近住下。彼时,与玄奘同行的几十个商人,因为着急做生意,就连夜出发了。次日,玄奘走了十几里,就在道路上看到了这些商人横陈的尸体,他们的财物都被劫走了,无一生还。玄奘不禁悲慨唏嘘。也许正是这段经历,使玄奘在评价阿耆尼国时说道:“国无纲纪,法不整肃。”玄奘走到阿耆尼国的都城,远远地看到国王和大臣前来迎接玄奘。他这样写下对阿耆尼国王的印象:“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在玄奘的眼中,阿耆尼国王有勇无谋,法制非常不健全。阿耆尼国因此前遭到了高昌国的袭扰,不愿意为玄奘提供马匹,于是玄奘只借宿了一晚就走了。

离开阿耆尼国,玄奘渡过一条大河,再往西走几百里,到达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县)。在玄奘的叙述里,屈支国风俗质朴,出产稀有宝马。玄奘走到都城的时候,屈支国王和群臣以及大德僧木叉毱多前来迎接他。在都城的东门外面,几千个僧人演奏着乐器等待玄奘的到来。屈支国的迎接仪式颇为复杂。一位僧人端来一盘鲜花给玄奘,玄奘在佛前散花、礼拜。他与木叉毱多同坐,喝了当地的葡萄浆。之后玄奘去当地的大小佛寺礼拜,这样反复进行了好几次,直到天黑了众僧人才散去。

第二天,玄奘来到木叉毱多所在的寺庙。木叉毱多曾经在印度学习了二十多年佛经,玄奘对他很钦佩。木叉毱多对他说这些佛经都在本寺,不用再向西走了。玄奘问他:“此有《瑜伽论》否?”木叉毱多说:“何用问是邪见书乎?真佛弟子者,不学是也。”玄奘辩论说:“《婆沙》《俱舍》本国已有,恨其理疏言浅,非究竟说,所以故来欲学大乘《瑜伽论》耳。”彼时正值冬季,大雪封山,玄奘只得在屈支国逗留了两个多月,游历了这里的各大寺庙和大会场,并且记录了流传的种种传说。等到春天再出发的时候,屈支国王为玄奘准备了骆马,僧人和俗众都来相送。

向西走大约六百里,翻越一个小沙丘,就到了跋禄迦国。跋禄迦国风俗文字法度皆同屈支国,僧人多信奉小乘佛教。再往西北走三百里,过一个沙丘,便是凌山。凌山位于葱岭的北端,山峰陡峭,高耸入云。冰雪终年不化,堆积成冰凌,与白云连成一片,望不到顶端。山顶掉落的冰凌长达几丈,使小径更加崎岖,难以翻越,夜晚席冰而卧,又无法生火煮食,七天才走出凌山。

出了凌山走四百多里,就到了大清池(又称热海或咸海)。水呈青黑色,味道咸苦,波涛汹涌,往来行人,只求平安,虽有鱼虾,但却无人捕捞。再往西北就是中亚境内,走五百多里,就到了西突厥的王城——碎叶城。西域诸国的商侣聚集在此地。当地植被稀疏,气候寒冷,风沙很大。玄奘在这里遇到了突厥叶护可汗。叶护可汗被达官戎马簇拥,穿着绿绫袍,用锦帛裹头,相当讲究。可汗见到玄奘很欢喜,热情宴请一番,并请他说法讲经。玄奘在此逗留数日。再出发时,可汗让一名通晓汉语和诸国语言的军人摩咄送玄奘到迦毕试国,并且送给玄奘僧服和绢。

羯霜那国与吐火罗国交界的地方有一道天然的屏障——铁门。这里两侧都是山,悬崖峭壁,山色如铁,中间虽然有小路,但是难以翻越,因其险要,被称为“铁门”,意为突厥的关塞。玄奘冒着危险越过铁门天险,从吐火罗国渡河到了活国。活国是叶护可汗长子呾度的领地。玄奘到来的时候,活国国王去世,各方势力正在争夺王位。经此政治变动,玄奘无奈在活国滞留了一个多月。

又经过十几个国家,到达了梵衍那国(今阿富汗国巴米扬)。梵衍那国坐落于雪山之中,气候寒冽,适宜畜牧,牛马众多,种植冬麦,少见花果,民风粗犷淳朴,穿着皮衣。都城东北部的山上筑有石佛像,高达一百四五十尺,金光闪耀。东面有一座寺庙,是梵衍那国先王所建。(www.xing528.com)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是阿富汗境内著名佛像,世界文化遗产。佛像共有两座:一座初凿建造于公元1世纪,高37米;另一座建于公元5世纪,高53米。两座佛像相距400米,并立于巴米扬山谷的石窟中。是古代阿富汗地区佛教文化兴盛的象征和重要历史遗迹

巴米扬大佛历史悠久,且常见于古代文献的记载中。早在公元5世纪,晋代僧人法显就曾在西行旅程中瞻仰过巴米扬大佛。虽后被损毁,但时至今日,巴米扬大佛的修复工程仍在进行中。

玄奘向东翻过雪山,穿越黑岭,到了迦毕试国(今阿富汗的巴格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记叙此国:“宜谷麦,多果木,出善马、郁金香。异方奇货,多聚此国。气序风寒人性暴犷……”这里有一百多座寺庙,六千多名僧人,大多学习大乘佛教。迦毕试国王是刹利族人,有勇有谋,统治了十几个国家。国王与众僧一起迎接玄奘,诸僧争相邀请他去自己的寺庙。有一个沙落迦小乘寺,传说是汉天子的质子所建,沙落迦寺的僧人以此为由请玄奘先去那里。迦毕试国王信奉大乘佛教,请玄奘与三位著名法师到大乘寺探讨佛经义理。其他三位法师各有所长,只有玄奘精通众教义,任意来问,都能给予精彩的解答,令国王十分欢喜。玄奘在这里讲经、游历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他在王城西北部河边南岸的一座古旧寺院里,看见了佛祖的顶骨舍利。

向东走六百多里,越过黑岭,气候逐渐转暖,就进入了北印度境内的滥波国(今印度西北境与阿富汗喀布尔之间的拉古蒙一带)。滥波国有十所寺庙,众僧都学习大乘佛教。再往南走二十几里,下山过河,就到了那揭罗喝国。那揭罗喝国与滥波国一样从属于迦毕试国。这里纵然有许多寺庙,僧人却很少。城东的三百多尺高的窣堵波(印度的一种佛塔)是无忧王所建,已经废坏了。玄奘想去小石岭佛影窟礼拜,迦毕试国派遣的使者想早日回家,就劝阻他道路不通,不要去了。玄奘不以为意,孤身一人前往。小石岭伽蓝的西南面就是悬崖峭壁,东边石壁上的大洞穴就是佛影窟。玄奘进窟行至诚礼拜两百多次,终于看见“如来影皎然在壁”。

玄奘在离开长安一年多之后,来到了古印度北部地区的健陀逻国。这里是曾经的贵霜帝国的中心,是佛教发源的地方,被誉为著名的佛教圣地,许多古代的有为高僧都来自这里。然而,玄奘此时在这里看到的不是佛教的昌盛,而是满目的疮痍。健陀逻国有十几所寺庙,大都荒废了。大窣堵波西边有一个古旧的寺庙,第三重阁里有胁尊者室。这座寺院的亭台楼榭、重阁洞窟虽已残毁,但仍然令玄奘为它的巧夺天工所赞叹。

玄奘翻山越岭,再往前走六百多里,抵达了乌仗那国。乌仗那国四季分明,风调雨顺,盛产郁金香,花果繁多。这里崇尚佛法,曾经有一千四百所寺庙,一万八千名僧人,此时却寺庙荒芜,僧人锐减。

渡过印度河,途经呾叉始罗国和僧诃补罗国、乌剌尸国,抵达迦湿弥罗国(现在的克什米尔)。迦湿弥罗国境内有一百多所寺院,五千多名僧人,昔日无忧王在这里建了四座壮丽的窣堵波,并且保留着很多的圣迹。这里曾是佛教历史上第四次结集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来的弟子们各执己见,在佛教典籍流传的过程中造成了许多的矛盾。结集即汇聚各方得道法师,一起诵读经典,发现谬误,确定真理。健陀逻国迦腻色伽王在这里主持了第四次佛教结集,留下了宝贵的成果。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两年,学习佛教经典。

玄奘西行求法的第三年,他离开北印度地区继续南下,前往那烂陀寺。在这次旅途中,他遭遇了一场极为惊险的劫难:在一片森林之中,一群劫匪抢走了玄奘及两个徒弟的全部行李物资,并挥刀将他们驱赶到旁边干枯的水池里,想要谋害他们。危急时刻,玄奘的一个徒弟发现了一个隐秘的洞口,三人才得以脱身。两个徒弟想到刚才的情景,悲从中来,玄奘却面带笑容。两个徒弟不解,玄奘说:“居生之贵,唯乎性命。性命既存,余何所忧。”劫后余生的玄奘到达了至那仆底国,在当地的突舍萨那寺住了一年有余,潜心学习佛经。这是他西行旅程中最后一次较为漫长的停留,在完成对佛经的学习之后,他再次启程,向着旅程的终点——那烂陀寺出发了。

知识链接 扩展阅读

胁尊者

玄奘在健陀逻国的游记中写下了这位胁尊者的故事。胁尊者在八十岁的高龄皈依佛门,城里的年轻人便嘲讽他:“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二业焉,一则习定,二乃诵经。而今衰耄,无所进取,滥迹清流,徒知饱食。”胁尊者谢过了年轻人,发誓说:“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自此之后,他白天学习经书义理,夜里静思冥想,三年后便通晓三藏,获得了世人的敬仰。

质子伽蓝

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迦毕试国流传着质子建寺的传说。据说质子修建寺庙的时候,在寺院东门南大神王的脚下埋下重金,供日后修缮寺庙所用。彼时有一个贪婪暴戾的国王觊觎这些财宝,就命人挖掘,大地动摇,南大神王佛像顶上的鹦鹉像振翅惊叫,一众人便被吓跑了。后来寺庙遭到摧毁,寺僧想要取出财物修缮寺庙,大地又开始震动。玄奘来到这里,众僧会集,请他指点。玄奘走到南大神王佛像前焚香,说:“质子原藏此宝擬营功德,今开施用,诚是其时。如蒙许者,奘自观开,称知斤数以付所司,如法修造,不令虚费。”说完便让人挖掘,果然在七八尺深的地方挖到了一个大铜罐,装着几百斤黄金、几十颗明珠。众人都啧啧称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