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初探:虚拟学习社区替代课程上网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初探:虚拟学习社区替代课程上网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上海中学国际部的初中与小学学段提出了以构建网上“虚拟学习社区”的方式,来实施目前阶段线上教育与教学。除了作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承载,虚拟学习社区相比“课程上网”,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获得归属感、与教师及同学的联结感,提供同伴、师生间更加多元的互动网络环境。虚拟学习社区具体的特征与元素如下:个性化的虚拟空间。除了围绕教学,开展的常规答疑或知识讲解过程中的师生交流,虚拟学习社区提供更加多元的互动机制。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初探:虚拟学习社区替代课程上网

对于中小学的学生而言,学校的意义远远超过接受知识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校中与老师、同伴的互动,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间发生,都帮助学生形成对于学校、集体的归属感。归属感以及这些个体间良性的社交互动,不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品德品格、提升安全感与幸福感,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做好情绪管理及提升学习效果。国内学者同时指出,居家学习期间,隔离式学习、跨媒体学习均会带来一系列的情绪问题,为学习带来困难、焦虑或负担。

线上教育如果仅仅提供相关资料的上传下载或视频在线播放,那么对于学生而言,他就几乎脱离了原来自己熟悉的学习社区(learning community)或学习共同体,日常容易在校获得的与教师、伙伴间的语言或非语言互动信息不再存在,可能会给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上带来一些困境,并降低其学习效果和学业表现。因此,如果是单纯的“课程上网”,则只能够作为知识传授的手段;而作为学校实施远程教育而言,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支持环境,以满足学生“归属感”和社交的心理需求,并通过这个支持环境,提升在线学习的效能。在另外一些线上教学的解决方案中,教师通过在线答疑或在线直播,提供了师生间的互动机会,也有部分学生与学生间互动可以同时发生。受限于在线时间、技术条件等因素,常常这些互动不如线下时来的充分。《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线教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上,教师认为占第一位的,就是师生互动不充分(39.78%)。而学生则认为,在线学习困难因素的第三位是老师学生互动少(46.05%)。[2]

上海中学国际部的初中与小学学段提出了以构建网上“虚拟学习社区”(或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来实施目前阶段线上教育与教学。我们采用开源Moodle平台结合线上会议等工具,搭建了一个完整、闭环的系统,来支撑这个虚拟学习社区的运转。除了作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承载,虚拟学习社区相比“课程上网”,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获得归属感、与教师及同学的联结感,提供同伴、师生间更加多元的互动网络环境。虚拟学习社区具体的特征与元素如下:

个性化的虚拟空间。年级或行政班都在网上拥有自己的虚拟空间,初中由于有走班选课,因此教学班也通常有自己的虚拟空间。这些虚拟空间成为与原来各课程教室的线上对应。各班级负责教师设计虚拟空间页面中的元素,这些元素作为一种线索或者锚点,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年级、班级氛围以及教师和同伴信息。当学生登录至学习平台,有一种来到他所属团体的感受。教师同时开展一系列的线上活动,强化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例如,初中年级,由学生设计自己班级线上空间的标志(Logo),在线上进行评选、展示(见图1)。

图1 线上班级入口并以班级Logo为标志(www.xing528.com)

多元化的互动机制。虚拟学习社区的互动机制包括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动形式,既包括线上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反馈阶段、教育活动阶段等多个阶段的交流互动。交流互动的形式也有实时与非实时两种,例如利用在线会议工具或者平台的“聊天室”通常进行实时交流;借助“论坛”等工具,则可以进行留言、回帖等非实时交流。教师在构建虚拟空间时,可以依据需要,自由选择互动形式。除了围绕教学,开展的常规答疑或知识讲解过程中的师生交流,虚拟学习社区提供更加多元的互动机制。例如,每个行政班或教学班依据教育教学进展情况,设置了专门的论坛或聊天室,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教学班开展合作式学习,例如小学高年级推动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学生自主利用平台和线上会议工具,共同设立学习目标与计划,相互督促与提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及课题研究活动;各年级还采取了大量有趣的师生、生生互动形式,比如师生运动挑战赛,教师将运动视频放在网上,学生发起挑战,也将他们的视频放到网上,通过群体参与的趣味性,形成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等。

多样化的线上教育活动。在居家学习阶段,学科内容的教学与学习通常作为首先考虑的要素开展实施。而以往在学校中广受师生欢迎的一些教育活动,则难以通过视频课、直播课的形式简单地实现。这些教育活动不仅仅对于学生的品德与品格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发展和他人良性互动、相互学习和形成集体归属感的重要机会。在我们的实践中,一些教育活动搬到了线上,例如长期项目的初中的服务性学习项目(Service Learning Program)、青少年发展(Youth Development)课程、个人成长课程,阶段性项目的小学的中国文化周活动和初中的中国文化讲坛(见图2),以及短期项目(例如结合时事的跨学科征文比赛)等。这些教育活动,整合在个性化的虚拟空间中,结合其他各类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近乎完整的学校体验。增加更多发挥的个人能力的平台。

图2 小学中国文化周系列活动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