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旅游生产效率的空间投入

我国旅游生产效率的空间投入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6~2005年间,我国旅游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相对效率最好的是广东省,其次是北京,再次是上海。相对来说,表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组各省份的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相对好些,但这些省份还不到全国省份的一半。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旅游业要素“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性也就相对较高。

我国旅游生产效率的空间投入

同第三章“小口径旅游经济(旅游业)要素投入的相对效率”的计算办法,运用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模型,计算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小口径旅游业的要素投入相对效率。

1996~2005年间,我国旅游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相对效率最好的是广东省,其次是北京,再次是上海。鉴于青海、宁夏两省份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发展较缓慢,统计数据不够完善,尤其是固定资产原值数据,变动很大,要素“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计算结果相对很高,但此处不做评价,且暂不深入分析,具体研究,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另外黑龙江省的1999年的固定资产原值数异常,故此处也将其排除;贵州省2005年固定资产原值和营业收入数据异常,也将其排除。

根据各省的要素“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将26个省份分成了5组。其中,有效率的广东、北京和上海为一组,其余按照将100%等分原则,被分成4组。相对来说,表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组各省份的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相对好些,但这些省份还不到全国省份的一半。结合各类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态势看,我国旅游业的经营绩效不容乐观。虽然部分原因是因为统计年鉴的口径问题,但饭店业、旅行社业和景区景点业亏损和微利经营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饭店业,从1998年开始至2005年,一直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旅游饭店结构不合理、无规模效率,管理绩效差等问题十分突出。旅行社行业,作为狭义旅游业,其经营一直处于微利水平,产业组织“小、散、弱、差”状态有增无减,竞争方式单一,以价格竞争为主。

第二,从空间上分看,东中西三个区域,东部地区的相对效率要高,且除河南和山西外,其他出现相对有效率的省份均为东部省份。其中,以广东、北京和上海三个区域最优,尤其是广东,每年的相对效率均有效,是各个省份中旅游经济绩效最好的。通过对各个省份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有效性的检验,我们也发现我国旅游业发展事实上也是一个从东至西的梯度发展的局面。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旅游业要素“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性也就相对较高。(www.xing528.com)

第三,从时间上看,过去10年间,我国旅游业各省经营绩效格局基本上未发生大的改变:广东、北京和上海独占鳌头;天津、江苏、浙江、河南紧随其后,但天津的优势地位下降,河南的发展波动较大,江苏和浙江则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其他的省份间相对地位此起彼伏。

第四,从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的关系看,通过对样本数据和数据计算结果的观察,要素相对效率较高的地区,固定资产原值和其他要素投入普遍要高,而要素投入相对较低的省份,效率相对较低。这说明,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目前仍处于投资导向型发展阶段。

另外,广东旅游的持续发展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广东是全国旅游业规模最大、旅游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并能在过去10年中持续快速发展,且其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强,远远高于全国4%~5%的水平。近年来旅游的六大要素“行、游、住、食、购、娱”日趋完善,特别是标志旅游业发达程度的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建设成效显著。广东已经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海至粤东、粤西、粤北三条各具特色的旅游干线,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拥有4A级旅游景区(点)38家(截至2006年),并成功打造和推出了广州长隆集团、深圳华侨城、珠海圆明新园、肇庆星湖景区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拳头产品。因此,广东旅游的持续发展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