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现状下的课堂环境:中国学生优秀,问题出在课堂

教育现状下的课堂环境:中国学生优秀,问题出在课堂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期班63位学生,6个月的朝夕相处,让我100%地相信中国的学生都很优秀,差的是学生成长于其间的课堂环境。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仅次于课堂文化。把课堂环境满分定为100分,按照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来打分,课堂文化占40分,课堂教学模式占35分,课堂教学内容占25分。把课堂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得分相加,课堂环境总分为:-40-35+15=-60分。课堂环境“-60”的得分,可以解释施教者和受教者同声谴责教育的现象。

教育现状下的课堂环境:中国学生优秀,问题出在课堂

两期班63位学生,6个月的朝夕相处,让我100%地相信中国的学生都很优秀,差的是学生成长于其间的课堂环境。中国学校的课堂环境差就差在一成不变,远远地不能满足生长在新的社会、成长于新的时代的学生健康成人、顺利成才的需要。要想让学生成长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满足新的时代需要的人才,必须推动课堂环境作与时俱进的变革。

课堂环境由三个部分组成:1. 课堂文化;2. 课堂教学模式;3. 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也可以把课堂环境视为一个教育软件平台,课堂文化是教育的基础软件,教学模式是教育的中间件软件,教学内容是教育的应用软件。软件人都知道,基础软件最重要。

我们也可以把课堂环境看做一个农场,课堂文化是土地,课堂教学模式是耕作方式,课堂教学内容是肥料,学生是种子,教师是种田人。种田人都知道,土地最重要。

1. 课堂文化

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态。

课堂文化由两个关系构成:(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 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可以有两种选择:

a. 师生平等。(新文化,新土地)

b. 师道尊严。(旧文化,旧土地)

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可以有两种选择:

a. 相互合作。(新文化,新土地)

b. 同窗竞争。(旧文化,旧土地)

2. 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可以指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由两个关系构成:(1) 教与学的关系;(2) 学生与学习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可以有两种选择:

a. 一言堂,满堂灌。(刀耕火种)

b.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科学种田)

学生与学习的关系可以有两种选择:

a. 被动学习。(刀耕火种)

b. 主动学习。(科学种田)

3. 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

(1) 做人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底肥)

(2) 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追肥)

在课堂环境建设的三要素中,课堂文化是课堂环境建设排在首位的要素,也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两个关系的不同定位,形成不同的课堂文化。吃饭养身,文化育心。不同的课堂文化养育学生不同的心,有什么样的心,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知道,同样的种子,播种在肥沃的还是贫瘠的土地上,其收获是大不一样的。(www.xing528.com)

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仅次于课堂文化。教学模式关系到学生大脑的发育模式,关系到学生大脑思想力的强弱。我们知道,同样的种子,同一块土地,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还是科学种田,其收获是大不一样的。

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建设的三要素之一。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利于学生成才,更要有利于学生成人。我们知道,同样的种子,施以不同的肥料,其收获是大不一样的。

学生从幼年到成年,有20年左右的时间主要成长在课堂环境之中。古人言,“少成则若性”。20年课堂环境的浸润,足以让学生心定性、脑成型、人格显、性格成。人格彰显气质,性格决定命运。

简言之,育人必育心,育心在课堂文化;育才必健脑,健脑在课堂教学模式;知识和技能等课堂教学内容,是育心健脑的道具。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培育学生成人的关键在课堂文化,培养学生成才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特别是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心和脑发育的影响微乎其微。据我观察,中国教育发达国家教育的不同之处,主要在课堂文化和课堂教学模式,不在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重视分数,让我们来尝试着给课堂环境打分。把课堂环境满分定为100分,按照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来打分,课堂文化占40分,课堂教学模式占35分,课堂教学内容占25分。课堂教学内容里,做人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占15分,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占10分。

中国学校的课堂文化对学生成人的影响力,如果关起国门把它放在科举文化的参照系里去比对,打个40分不成问题;如果打开国门放眼世界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审视,也可以打40分,只不过要在40分的前面加上一个“-”号,为“-40”分。

中国学校的课堂文化,如果用大多数人头脑里传统的人分尊卑、事有贵贱的价值观去度量,打个40分也不成问题;如果解放思想不用传统的价值观去度量,而是用人人平等、事无贵贱的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去度量,也只能打个“-40”分。

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成才的影响力,如果关起国门把它放在科举文化的参照系里去比对,打个35分不成问题;如果打开国门放眼世界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审视,也可以打35分,只不过可能要在35分的前面加上一个“-”号,为“-35”分。

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用大多数人头脑里固有的传统的人才观去度量,打个35分也不成问题;如果解放思想不用传统的人才观去度量,而是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观去度量,也就只能打一个“-35”分。

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侧重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轻视做人做事的知识和技能,鉴于此,给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打一个满分即10分,给做人做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打个5分,两者相加,教学内容这一项得分为15分。

把课堂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得分相加,课堂环境总分为:-40-35+15=-60分。

全球一体化的大势不可阻挡,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应当把课堂环境置于世界范围内去考量,因此,“-60”的总分成立。

科举制度被废除已经100多年了,科学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课堂环境理所当然,所以,“-60”的总分成立。

课堂环境“-60”的得分,可以解释钱学森“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优秀人才”之问。在一个“-60”分的课堂环境里,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只能负成长。

课堂环境“-60”的得分,可以解释施教者和受教者同声谴责教育的现象。在一个“-60”分的课堂环境里,无论是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不可能感受到轻松,而只能感受到沉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想让学生减负的努力始终事与愿违,反而越减越重。

作家文摘》2013年10月25日16版《减负,真的没招了?》一文中写道: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著名教育家尹后庆的统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历代领导人都曾关注过“减负”问题,由国家下发的“减负政令”不下50件。但让人尴尬的是,学生负担越减越重,公众因此对“减负”失去信心。

为什么会“越减越重”?因为学生的沉重感不是学业即教学内容造成的,而是“-40”分的课堂文化和“-35”分的教学模式造成的。换句话说,学生的沉重感并非来自教什么、教多少,而是来自怎么教,更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定位;学生的沉重感并非来自学什么、学多少,而是来自怎么学,更是来自学生之间关系的定位。60多年来不下50件的“减负政令”,件件针对学业即教什么、教多少以及学什么、学多少,没有一件触及教学模式即怎么教、怎么学以及课堂文化即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的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业负担沉重是现象,文化包袱沉重是本质。

身体累是表象,心累是真相。

教学内容多是表面现象,原生态的课堂文化以及刀耕火种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根本原因。把关注点从学业的增减转移到课堂生态环境的治理上,彻底改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变革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即可从“-40”分变成“+40”分;彻底改变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可从“-35”分变成“+35”分。如此一来,即便课堂内容暂时不变,新的课堂环境的总分为:+40+35+15=+90分。在这样一个“+90”分的课堂环境里,一切让学生产生负重感的雾霾统统会烟消云散,一个让学生个个成人、人尽其才的局面会立马出现,这就是我们的课堂革命达到的效果。

在我们的课堂上,全部63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乐以忘忧,教师也教得乐此不疲,无人有负重之感,个个有轻松心情

“在这个课堂上,大家都充分地释放了真正的自我。”这是学生的原话。自我“充分地释放”必然带来身心的无比轻松。

“这样的课堂和美国的课堂没有什么两样了。”这是三江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72岁的老教授王芝庆先生的原话。变革一下课堂文化,变革一下课堂教学模式,中国课堂与美国课堂之间的差距将不复存在。

减负,真的是有招的!让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真的是有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