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主任工作策略:如何做好学生的工作

班主任工作策略:如何做好学生的工作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做好学生的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任务的核心,是班主任开展其他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在当前进行新课程改革、推广素质教育的时候,更应引起格外重视。做好学生的工作通常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抓好常规教育。2.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随着人们对人才及人才成长过程的重新审视,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基本素质,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素质教育”的概念也越来越得到普及。

班主任工作策略:如何做好学生的工作

做好学生的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任务的核心,是班主任开展其他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不管如何曲折复杂,都是围绕着“教育好学生”这个中心点运转的。做好学生的工作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和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它要求班主任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应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应成为替自己博取名利或取悦上级领导的点缀。班主任工作要面向班级里的所有学生,不能对个别学生搞岐视或冷漠视之。班主任工作不能有偏废,不能只重智育,而忽视全面发展。这在当前进行新课程改革、推广素质教育的时候,更应引起格外重视。做好学生的工作通常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常规教育。常规是对学生经常性的学习、工作和活动提出要求,如课堂常规、宿舍常规、礼仪常规、集会常规、文体活动常规等。常规教育是依据常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或者依靠常规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过程。

班主任实施班级常规教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有:党和国家对学生基本要求、现代化社会和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规律的要求等等,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表述要尽量具体、形象,避免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规章制度体系则应体现出全面的、完善的特征。

(2)使班内学生理解并认同规章制度。要通过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介绍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原理和符合规范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适应性,使学生认识到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并从感情上认同规章制度。

(3)鼓励学生自觉地按规章制度办事。规章制度不能永远只作为学生外部的异己力量,而应该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成为其适应、服务和超越当代社会生活的一种工具。班主任应要求、激励、指导学生自觉地按规章制度办事。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学生入校初期或实施常规教育的初期,严格按规章制度约束和引导学生的言行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班主任一开始就要求不严,会给学生造成一种班主任不珍视规章制度的印象,从而降低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令不行,禁不止,常规教育就会濒于流产。即使是在多数学生自觉性极大提高的情况下,严格执行纪律也是必不可少的。

2.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学生的素质具有一个复杂的体系结构,这种结构呈现为一种金字塔形的构造,越是处于高层的素质越专业化、综合化,同时也就越需要基础性的素质作支柱。而基础性的素质一般具有普遍适用、不可偏废等特点,我们称之为基本素质。随着人们对人才及人才成长过程的重新审视,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基本素质,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素质教育”的概念也越来越得到普及。班主任应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予以足够的重视,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www.xing528.com)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班级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基本阵地,班级工作是学校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而班主任则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导者。班主任的中心工作就是要对班级和班级成员进行有计划的、经常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班主任在工作中与本班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对每一个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得最深刻,这就为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并提供了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机会和情景。从另一角度看,学生与班主任接触得最多也最广泛,在与班主任的接触和共同活动中他们普遍对班主任产生有信任、崇拜、尊敬、热爱和亲近之情,使班主任具有较高的威信,为班主任富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良好的品德,以及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等行为习惯。

(2)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要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班主任就要帮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掌握知识。班主任通过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3)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是相对于专业技能而言的,它是一些为适应社会生活人人都应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与人相处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制订计划和组织协调能力,另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及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与国外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常常显得老成有余,活泼不足。这种缺乏朝气的精神面貌与学生缺乏运动不无关系。大部分中小学不是五育并举,而是只重升学教育。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被挤占,学生也对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中小学生肥胖儿与“豆芽菜”型的学生日益增多,由于不注意卫生保健,近视眼脊柱扭曲、鸡胸患者也日益增多。班主任要给学生讲清锻炼身体的必要性,以丰富多彩的实例和活动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并联系体育教师和卫生专家教给学生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方法,还要进行必要的检查与督促,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和注意卫生保健的良好习惯。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工作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在学生各种素质形成中起着调节作用。因此班主任一方面应该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班级工作和大量的集体活动磨炼和培养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顽强的毅力、坚强不屈的意志、高度的自信、敏锐的感知、周密的思维、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敢于冒险和开拓创新的意识,甚至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些挫折情景。

(6)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长期局限在学校里、不接触社会的学生就好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旦把它放飞在广阔的天地反而不能适应。学校生活是为未来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如果不给学生一个逐渐的适应过程,两者是不可能很好地衔接的。因此,班主任要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带领学生走上社会。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春天的植树、学雷锋、助残等公益活动,城乡学生的交流活动,深入工厂、城市和农村的社会考察活动,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