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设交谈氛围,轻松愉悦的沟通方式

创设交谈氛围,轻松愉悦的沟通方式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新闻记者首先应该创设良好的交谈氛围,让双方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沟通交流。(一)寻找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氛围的技巧多种多样。鲁豫采访成龙是从“大哥”这个称呼开始的,因为这个称呼是成龙依靠多年的打拼得到的尊重和认可,鲁豫先谈这个称呼极容易和对方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也将自己对他的赞赏委婉地表达出来,从而创设了良好的访谈氛围。

创设交谈氛围,轻松愉悦的沟通方式

在大多数访问中,新闻记者和访问对象都是初次见面,即使原来有过交集也多是浅层交往,因此能够在很短时间熟悉对方,并且让对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确属不易。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新闻记者首先应该创设良好的交谈氛围,让双方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沟通交流。

(一)寻找感兴趣的话题

创设氛围的技巧多种多样。新闻记者在访谈开始的时候可以谈一些访问对象感兴趣的事情,来激发对方谈话的欲望。比如对方最成功的一次经历,受到过的表彰、奖励,让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情,别人对访问对象的评价等等。美国哈佛商学院院长汤哈姆曾经告诫过他的学生:也许你每天都要麻烦他人办几件事,在你走进他的办公室之前,请你先在门外徘徊几分钟,考虑考虑他的兴趣,再来判断他会如何对待你的请求。从他的角度着想,找出你和他的共同语言,然后你再胸有成竹地推门进去。[12]

鲁豫有一次采访成龙,她在开始的时候是这样提问的:

鲁豫:那天我们参加就是微笑行动的那个记者会,当时有工作人员特别叮嘱一个人说,成龙大哥来了以后,你要么叫成龙大哥,要么叫DR.JACKIECHAN(成龙博士),然后我事后想了一下,我的感受很深,就是这两个称呼。对你来说,是你花了很多很多年,你得到的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成龙:DR.JACKIECHAN(成龙博士)我听了不舒服,我听了会不舒服,成龙大哥或者是大哥,我从不舒服现在变成舒服,而变成自然。以前人家叫我大哥的时候,我说不要不要,叫我JACKIE就好。

这么多年我在外国唐人街,老人家(看到我)就说成龙大哥,我说不要叫我大哥,叫我JACKIE,好好好JACKIE大哥。那我到了香港连我们的董特首,见到我来了也说大哥来了,大哥来了。警察先生在外边见到我也说大哥,现在变成一个很自然(的事),少的、年的、老的、外国人都叫大哥,现在已经好了叫大哥就叫大哥吧。现在反而人家一叫我大哥我先叫人家大哥,哎,大哥大哥,是,这么多年来,我得到人家的尊重,但是我也付出了很多,这两个名字得来不易。对,我真的得来不易。

鲁豫采访成龙是从“大哥”这个称呼开始的,因为这个称呼是成龙依靠多年的打拼得到的尊重和认可,鲁豫先谈这个称呼极容易和对方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也将自己对他的赞赏委婉地表达出来,从而创设了良好的访谈氛围。

水均益采访美国总统克林顿时也采取了这种办法,“另外,为了调节采访当时的气氛,我们考虑采访中间穿插一些涉及两国文化、传统、友谊的趣味性问题。为此我们决定采访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中美两国文化的轻松话题切入。”[13]为此,水均益和节目组设计了一连三个追问式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您到达中国的第一站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城市西安,您为什么要在平生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首先访问这个城市?

很多人了解中国是从中国的文明和历史开始的,总统先生,在您的记忆中,您最初了解中国是通过什么?比如说,是通过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是一件什么事?

看来,您说的也证实了许多人的一种观点,就是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对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大国和这两个国家的人民来说,相互了解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而且不断保持这种沟通和了解就会使我们之间的共同语言不断地增多。这是否就是您来华之前向美国公众所强调的要和中国保持接触的理由的基本出发点呢?

(二)寻找类似性因素

新闻记者在访问前以及访问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寻找和采访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在图7.9中,A代表新闻记者,B代表访问对象,C代表两个人之间的类似性因素,即两个人之间相同或者比较接近的因素。类似性因素可以分为浅层类似性因素和深层类似性因素。浅层类似性因素包括地域、年龄、经历、爱好、职业、文化程度等等;深层类似性因素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无论浅层还是深层的类似性因素在访问中都可以发挥作用,因此新闻记者在做访前准备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去寻找这些类似性因素,这样就容易在采访时候有话可谈,引起共鸣,最后收到好的访问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新闻记者和访问对象见面初期一般应该从浅层类似性因素谈起,比如共同的经历或者共同的爱好等等,随着谈话内容深入,再寻找一些深层类似性因素,比如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和观点等等,这样比较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图7.9 寻找类似性因素示意图

记者水均益有次采访以色列总理拉宾。拉宾是一个不愿意和记者打交道的人,有些记者甚至在采访他时自尊心受到伤害。采访之前,水均益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一见面,就递上了自己的名片,因为名片没有英文,他便开玩笑地对拉宾说:“很抱歉,这上面只有中文,不过,假如您想要找我们是很容易的,不像我们找您那么难。”可是拉宾的面部没有丝毫表情,让记者碰了一个软钉子。但这并没有影响记者的情绪,水均益请拉宾坐了下来,从容地问了一个问题:“总理先生,一千多年前,一些犹太商人和拉比(犹太教士)带着商品和在羊皮上写成的圣经卷宗来到了中国的黄河边,从那时算起,犹太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了第一次良好的交往。今天,您作为第一位犹太国家的领导人又一次来到中国,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很好地运用了类似性因素,它是中国人民和以色列人民最早的交往,这段经历和友谊属于两国人民。在听到这个问题后,拉宾的脸上绽放出了笑容,他说,犹太人民和中国人民的确有着历史悠久的友谊,虽然我们相隔千山万水,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们都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仅仅这一个问题,拉宾就回答了7分钟,可见谈兴之高。采访结束后,拉宾的助手告诉记者,拉宾从来没有对记者说过那么多话。[14](www.xing528.com)

新闻记者在运用这一技巧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寻找的类似性因素不要扩大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势差。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高度如果存在差异,在采访时就有可能给他带来不便,那他在寻找和对方的类似性因素时就要避免扩大这种差异,比如对访问对象不能表示过分地崇拜或迷恋,不要进入到对方下属的行列中。如果有这样的类似性因素,访问时也最好不要提及,因为这些类似性因素有可能会让新闻记者更加紧张,或者准备的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在那种语境中就没办法提出了。

二是寻找的相似性因素要自然、真实,不能生搬硬套甚至无中生有一些类似性因素。看下面某报记者写的这篇花絮:

我当了一回欧阳自远的“校友

作为“神六”零距离报道组一员,与报社两名资深的深度报道记者同抵北京,确实有些心虚。

对于我来说,在大多数的日子里,是一个普通的文体记者,习惯写情感再加上一点点的娱乐文化精神。

在北京,一个阳光透亮的上午,靳晖突然告诉我,要让我去采访欧阳自远——我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之所以指定我,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最像学生。我前去采访的身份是中国地质大学广播站学生,欧阳自远即毕业于这所学校。并且,靳晖千交代万交代:不许暴露身份,提问时不许太专业,要把专业问题通俗化,其实就是4个字:要装天真。

旁边的摄影记者沈翔强烈要求和我一起去,靳晖对他上下一扫描,沈翔的语气便落了下去:瞅瞅那眼神,一看就是专业摄影,贼亮贼亮的。你说,能让他去吗?

跟两名真学生一起去,来到中科院欧阳自远的办公室里,一开门,便献上了鲜花,当然,以校广播站的名义。见了校友,他很高兴,也很亲切,没有想象中大人物的严肃庄重,在他爱护和鼓励的眼光里,心里一热,还真把自己当成了他的校友。

“你是学什么的?”他出其不意地问。

“啊,英语。”我信口答道。

“大几了?”他继续亲切关怀。

“大四。”想想自己的样子,还是装大四比较稳妥。

他很失望,因为我不是学地质学的,而地质是他的老专业。我却暗出冷汗,幸亏没有说是学地质的,否则他一时兴起,跟我探讨起地质,岂不是要露馅?

还好,采访比较顺利,这个和蔼的科学家相当平和,有问必答。

这篇报道的后续有二:其一,有读者质问为什么在见报照片上我没有笑容。其二,次日,欧阳自远通过秘书告知,他答应接受《×××报》记者的采访。消息传来,全体晕倒。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的初衷是好的,想通过寻找和科学家欧阳自远的接近点来完成采访任务,但是在实际采访中却采用了造假的手段,让一个年轻记者冒充欧阳自远的校友去采访。虽然记者完成了采访任务,但是如果欧阳自远看到这篇文章会怎么看待这个媒体?读者看了这篇文章又会作何感想?这个媒体还有公信力吗?可能有人会辩解道,这不就是隐性采访的方法吗?很多媒体和记者不一直在使用吗?笔者认为,隐性采访本身就存在伦理道德的问题,它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采访方法,往往是在采访侵害公众权益而用其他方法不能完成采访任务的前提下才使用的,而这则新闻就是一次普通的人物专访,再有从文中也可以看到,欧阳自远最后并没有拒绝这家报社的采访,它根本就没有必要使用这样一种欺骗的手段。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创设良好交谈氛围固然重要,但是在访问中新闻记者的最终目的是得到需要的素材,发现真实的情况,创设交谈氛围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因此在访问中,新闻记者不能舍本逐末,不能一味地求取良好氛围,特别是在一些有争议或者负面的话题上,因为害怕破坏气氛就不敢提出问题,这是我们反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