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学习核心要素的理论论证

深度学习核心要素的理论论证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思”一词要溯源至哲学领域的思想观念,通常理解为精神层面的自我思考活动与内省的方式,其实质上为具有批判性的、反省性的、探究性的思维活动。本书提出的促进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中的反思,主要指的是学习活动后的反思行为。反思性学习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反思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深度理解,有助于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意义建构。

深度学习核心要素的理论论证

“反思”一词要溯源至哲学领域的思想观念,通常理解为精神层面的自我思考活动与内省的方式,其实质上为具有批判性的、反省性的、探究性的思维活动。古语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些都蕴含着自我反思的基本理念。在西方,杜威指出,思维的最好方式就称为“反思性思维”[20],他最早将反思的基本思想纳入经验范畴,认为反思的目的在于建立起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Kolb致力于经验学习研究。经验学习理论中包含颇具实用价值的经验学习环模式,即“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实验”[2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于反思性学习的基本认识。反思性学习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学习者以元认知为指导,自觉地对自身认知结构、学习活动及其所涉及的相关因素进行批判性审视,对将要开展的学习活动进行创造性的预见,对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性的探究,对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以促进问题解决、学会学习、自我发展的学习活动方式。[22]它包涵两层意思:一是对整个学习思维的过程进行反省,检验采取的方案是否合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等;二是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具体地,郑菊萍提出反思性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七个基本环节:审视阶段、评判阶段、察觉问题阶段、界定问题阶段、确定对策阶段、实践验证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3]

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活动可以分为三种:学习活动前反思、学习活动中反思和学习活动后反思。本书提出的促进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中的反思,主要指的是学习活动后的反思行为。即通过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借助学习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及时分析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思考补救方案,随时准备完成更高水平的迁移行为。

反思性学习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西方,Nelson Laird等[24]提出深度学习可以分为高阶学习、整合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其中,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运用分析、综合、创造等高阶思维来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元认知对自身思维方式及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来理解学习活动[25]。反思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深度理解,有助于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意义建构。学习者借助反思可以预测知识技能、经验方法的迁移应用过程,最终完成复杂问题的有效解决,达到促进深度学习的目的。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手段为学习者进行学习反思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学习者可以在技术工具的支持下,如思维导图、学习日志等,可视化展示自身的反思思维过程。国外柯林斯和布朗最早提出计算机作为支持反思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通过记录专家的推理过程来帮助新手比较自己与专家推理过程的不同,进而促进自身的反思;林晓东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总结出在现有的技术手段支持下,通过过程展示,过程提示,过程建模,反思性会话四种方式来为学习者的反思活动提供引导支架;Jane K.Seale和Alan J.Cann提出了运用学习技术促进学生反思思维的两个实例,研究结果佐证了学习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反思。[26]如何在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范畴内为学习者设计出符合学习科学规律的学习认知工具来引导学习者进行反思性行为进而引发深度学习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注释】

[1]袁勤俭,宗乾进,沈洪洲.德尔菲法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研究——南京大学知识图谱研究组系列论文[J].现代情报,2011,(5):3-7.

[2]楚存坤,孙思琴,韩丰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评价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6):86-90.

[3]吴秀娟,张浩,倪厂清.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内涵与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23-28.

[4]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41-49.

[5]Lewin K..A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M].New York:Mc Graw-Hill,1935:20.

[6]刘惠军.成就目标定向对工作记忆广度和控制性提取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11-12.

[7]Ford M.E..Motivating humans:goals,emotions,and personal agency[M].Newbury Park,CA:Sage.,1992.

[8]Elliot A.J..Approach and avoidance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goal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9,34(3):169-189.

[9]Wolters C.,Yu S.,Pintrich P..The relation between goal orientation and students’ motivational beliefs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6,(8):211-238.

[10]Elliot A.J.,Mc Gregor H.A.,Gable,S..Achievement goals,study strategies,and exam performance:A meditational analysis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9,76(4):628-644.

[11]约翰•D.布兰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12.(www.xing528.com)

[12]李晓东,冯晓杭.目标启动对类比问题解决策略迁移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5):1137-1140.

[13]朱红灿.关于大学生学习投入状况的调查研究——X大学与清华大学的比较分析[J].高教论坛,2013,(10):36-40.

[14]Wilson T.D..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6,62(6)::658-670.

[15]Engagement Theory: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Kearsley,Benschderman.http://home.sprynet.com/-gkearsley/engage.htm .1999.

[16]徐琦.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社会存在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43.

[17]Eva-LottaSallnäs.Haptic Feedback IncreasesPerceivedSocial Presence[EB/OL].<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626263 5881g21468/fulltext.pdf.>.

[18]腾艳杨.社会临场感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3,(3):64-70.

[19]Steve Wheeler.Creating Social Presence in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s:A Presence of Mind? EB/OL].<http://videolinq.tafe.net/learning2005/papers/wheeler.pdf.>.

[20]徐美仙.概念图在大学生反思性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21]房慧.经验学习的反思与建构[D].重庆:西南大学,2010:90-95.

[22]吴秀娟,张浩,倪厂清.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内涵与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23-28.

[23]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研,2002(8).

[24]Nelson Laird,T.F.,Shoup,R.,Kuh,G.D..Measuring deep approaches to learning using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the Annual Forum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06:1-21.

[25]吴秀娟.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研究[D].扬州大学,2013.

[26]蒙跃平.利用WIKI促进反思性学习的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