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认知学习实验与观察学习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认知学习实验与观察学习研究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这个实验以及其他许多实验,托尔曼认为,动物的学习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它们学习的实质是脑内形成了认知地图。班杜拉的波比娃娃实验很好地证实了观察学习的过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认知学习实验与观察学习研究

华生是极端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只关注行为就可以了,不用去理会意识过程或其他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过程。托尔曼在他对老鼠的实验中发现,我们没有办法完全对于这个内部加工过程视而不理;苛勒在与黑猩猩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顿悟学习的存在,班杜拉对行为主义提出了批判,认为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在动物学习中或许占到主要的位置,但人类有着强大的观察学习能力。三者都开始强调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下面依次进行介绍。

1.托尔曼的认知地图

受到格式塔的学习观念的影响,托尔曼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S与R的直接联结。他主张把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为了探索动物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变化,托尔曼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实验。其中白鼠的迷宫图最广为人知(见图8-3)。

图8-3 白鼠学习方位迷宫图

实验时将白鼠置于箱内的开始位置,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中探索,迷宫中有到达食物箱的三条长短不等的通道。当白鼠在迷宫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被置于箱的出发点,研究者观察它们的行为,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白鼠选择路径A到达食物箱;若X处堵塞,白鼠选择走通道B;若Y处堵塞,则它们选择走通道C。根据这个实验以及其他许多实验,托尔曼认为,动物的学习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它们学习的实质是脑内形成了认知地图。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在此实验中,动物在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已经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

2.苛勒的顿悟学习(www.xing528.com)

苛勒对黑猩猩进行了长达7年之久的研究,以观察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认为,动物解决问题(学习)不是尝试一错误的渐进过程,而是突然顿悟的结果。这种顿悟不是对个别刺激产生反应,而是对整个情景、对对象间的整体关系理解的结果。苛勒的黑猩猩在箱子问题和棒子问题的实验中的表现非常清楚地说明了顿悟的过程。

在箱子问题中,苛勒把黑猩猩置于放有箱子的笼内,笼顶悬挂香蕉。简单的问题情境只需要黑猩猩运用一个箱子便可以伸手够到香蕉,复杂的问题情境则需要黑猩猩将几个箱子叠起才能够到香蕉。在复杂问题情境的实验中,有两个可利用的箱子。当黑猩猩A看到笼顶上的香蕉时,它最初的反应是用手去够,但够不着,只得坐在箱子1上休息,但毫无利用箱子的意思;后来,当黑猩猩B从原来躺卧的箱子2上走开时,黑猩猩1看到了这只箱子,并把这只箱子移到香蕉底下,站在箱子上伸手去取香蕉,但由于不够高,仍够不着,它只得又坐在箱子2上休息;突然间,黑猩猩A跃起,搬起自己曾坐过的箱子1,并将它叠放在箱子2上,然后迅速地登箱而取得了香蕉。三天后,苛勒稍微改变了实验情境,但黑猩猩仍能用旧经验解决新问题。

在棒子系列实验中,笼外放有食物,食物与笼子之间放有木棒。对于简单的棒子问题,黑猩猩只要使用一根木棒便可获取食物,复杂的棒子问题则需要黑猩猩将两根木棒接在一起(一根木棒可以插入另一根木棒),方能获取食物。在复杂的棒子问题情境中,最初只见黑猩猩一会儿用小竹竿,一会儿用大竹竿来回试着拨香蕉,但怎么也拨不着。不得已,它只得拿着两根竹竿飞舞着,突然,它无意地把小竹竿的末端插入了大竹竿,使两根竹竿连成了一根长竹竿,并马上用它拨到了香蕉。黑猩猩为自己的这一“创造发明”而高兴,并不断地重复这一接棒拨香蕉的动作。在第二天重复这一实验时,苛勒发现黑猩猩很快就能把两根竹竿连起来取得香蕉,而没有漫无目的地尝试。苛勒的黑猩猩的表现明白无误地证明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类个体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华生和斯金纳所描述的那样,要经由强化而来。人类具有强大的观察能力,能够在看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惩罚之后做出或避免做出相应的行为。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须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个体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某种认知表象,并以之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这样就使他减少不必要的尝试错误。很明显,观察学习与斯金纳的强化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班杜拉的波比娃娃实验很好地证实了观察学习的过程。

在波比娃娃实验中,实验者先要求儿童观看成人攻打波比娃娃的视频,之后,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得到了奖赏,即实验者称赞他是英雄。而另一组儿童则看到成人得到了惩罚,即实验者批评了他。之后,将儿童带到有波比娃娃的房间,告诉儿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实验者则出来在单向玻璃后面观察儿童的表现。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模仿,即模仿成人的行为,在模仿的过程中,儿童也学会了对结果进行相应的评估。第二组儿童在进入房间后,攻打娃娃的倾向明显地少于第一组的儿童。儿童既学会了成人的行为,也学会了这一行为是会受奖赏还是惩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