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贾丽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明确任务和目标,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意识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贾 丽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明确任务和目标,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确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64年成立时就提到的:“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大学时期,正值从心理的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加上社会变革背景下生活节奏所带来的种种压力,便潜藏着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性。如果不及时地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水平,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卫生工作,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将无法确保大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因此,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以及熟悉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是高校辅导员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国内外不少专家曾进行过深刻的探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8)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这就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心理学家H.B.English(1958)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哪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像躯体是否健康有明显的生理指标,迄今为止心理健康尚无公认的客观指标进行考核。我国心理学专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同其他国家一样,也有较多研究,虽说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还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需要的心理保证,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相对于同龄人,其智力总水平较高,因而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充分地发挥了效能。

(2)情绪健康。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理愉快。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情绪在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3)统一的人格。人格在心理上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是健全统一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4)健全的意志。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是个性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5)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意识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是在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

(6)和谐人际关系。社会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7)良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

(8)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其心理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每个人的认识、情感、言行举止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就属于心理健康,反之,则属于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异常。大学生是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

学校环境的适应对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有重要影响。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面临陌生的校园、生疏却又要朝夕相处的新同学以及教学方法完全不同的老师。多数同学首次远离家门,远离长期依赖的父母及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开始独立生活,开始独自拿主意,独自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应激,就会造成心理问题,出现郁闷、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抱怨、后悔等。另外,由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有的会去攀比,追求享乐,部分因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新生会因此造成心理问题,比如严重的自卑、忧虑、沮丧等精神压力

2.学习问题

许多大学生经历了艰难的高考后进入大学后,很容易因为不能像从小学到高中那样得到老师、家长的宠爱以及同学们的高度尊重而失去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对自己今后怎么发展懵然无知,不知何去何从,学习成绩迅速下滑,然后心理上产生的压力,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另外,还有部分同学考入大学以后,不能及时适应和接受新的学习方法,或者急于求成,希望自己能在短时期内充实各方面的知识,却又没能分清主次,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造成在学习上疲于被动应付,最终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压力加大,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同时还会严重影响自信心

3.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的不足,容易对人际交往过于理想化,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较高,对校园的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就是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不知该怎样与人交往,更不知可以并应该主动与人交往。有的学生严重自卑,或缺乏自信,或处于生理上的缺陷等不敢与人交往。有的女生不敢和人交往,是觉得自己来自农村,长的不漂亮;有的男生也因为自己家庭条件差,不够成熟、不够帅气,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他们往往非常敏感,对于别人的一举一动非常在意,更在意别人怎样看待和评价自己。有的同学会因此而刻意地改变自己,如觉得自己较胖的就会拼命减肥;觉得自己爱好不广泛的,会强迫自己学校各种技能,如唱歌、跳舞、打球、游泳、讲演等;觉得自己经济条件差的,会千方百计地去挣钱。当这些影响了学习和情绪时,人际交往就更加不畅。

4.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大学时期的性生理已经成熟,而性心理正趋向成熟。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半封闭的紧张学习,性生理成熟落后于性心理成熟的现实,导致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恋爱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所致。关键是如何处理恋爱和学习、纪律以及与他人的正常交往,集体活动等的关系。否则就会陷入种种困惑而不能自拔。

(1)失恋。大学生在校期间,其主要的人际关系除了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两性之间的恋爱关系,它对于大学生从某种意义来说,已不仅仅是恋爱本身,也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和自我评价的重要来源和基础。可想而知,失恋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会使他们处于抑郁、焦虑、自卑、悲愤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中,失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肯定是其人生中最为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

(2)单相思。单相思即单恋,也是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一种恋爱挫折,通常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内心爱慕对方但无法表达出来或已被对方拒绝仍痴情不改的单相思;另一种是把对方与自己的交往和友谊理解为“有意”或“暗示”而产生“爱情错觉”。无论哪一种单相思形式都是一种畸形的恋爱,一种臆想型恋爱情结。这部分大学生常常沉湎于自我幻想或想象的虚幻情境中难以自拔。在心理上表现出由于痴情而对单恋对象产生强烈关注、幻想、焦躁和冲动。(www.xing528.com)

(3)恋爱纠葛。恋爱纠葛主要指恋爱时因某些主观因素引发的欲罢不能、欲爱不能的感情冲突与内心强烈的矛盾。有的大学生因恋爱遭到家庭的反对或周围人的非议,显得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有的因恋爱而影响了学习成绩而自责不安;有的因恋人之间出现矛盾、误解而忧心忡忡;有的因陷入“三角恋”或“多角恋”的漩涡中,不知怎样摆脱。这些恋爱纠葛导致的情感危机使大学生心理上遭受严重挫折,有的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以及情感,不能正常学习、生活,甚至会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4)婚前行为。虽然婚前性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但是由此导致的价值观念冲突、内心矛盾、家庭和社会问题却可以诱发和加重心理健康问题。当然婚前性行为本身就表明当事人存在着性伦理道德观自制力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婚前性行为还会为性病传播提供条件。因此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发生的婚前性行为,都容易对当事人造成心理或生理的伤害。

5.不适应

(1)重大丧失的不适应:在大学阶段,学生有面对各种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如严重的外伤或疾病、亲人患重病或亡故、经济状况严峻、丧失重要的机遇,以及家乡遭受重大灾害等。面对这些重大丧失,如果个体不能妥当应对时,就会对他的各方面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继而出现心理问题。

(2)早年伤害性体验带来的不适应:部分大学生在幼年、童年,甚至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中,曾经经历过不幸的事件、境遇,并造成严重的伤害性体验,以致对他们的行为模式、生活态度,甚至对其个性产生恶性影响。亲人的突然去世,父母的离异,被无故殴打、重伤,或受处分等,都会对我们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些伤害。

6.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进入大学后,在这个社会气氛较浓的校园里,大学生的成人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自由,强烈要求社会和他人承认他们的成人资格。同时,远离父母,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他们完全靠自己去处理。这使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独立能力发展很快,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经济上又没有独立,使得他们又不能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去处理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7.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青春期是富于幻想的,幻想着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是多么的温馨美丽,专业学习是多么的得心应手,大学教授的风采是多么超凡脱俗,等等。然而到了大学一看并不都是那样。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同时,由于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客观性,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心理就越失衡。心理失衡是轻度心理障碍的表现。虽然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只要我们善于自我调节和矫正,就能很快战胜。但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这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1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21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冯双鹏,房宏宇.大学生心理健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黎树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4] 邢莹,吴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5] 欧阳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