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成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以生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已在国内得到普遍认同。围绕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相关人员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不甚一致,但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达成了基本认识,即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成果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后备主力军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疾患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今社会是瞬息万变、深度变革的时代,尤其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社会各界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的举措进行干预、解决,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猛增,《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 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比上年增加25所,增长0.94%。其中,本科院校1 265所,比上年增加20所;高职(专科)院校1 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全国共有成人高等学校268所,比上年减少9所;研究生培养机构828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93个,科研机构235个。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1 260人,其中,本科院校15 179人,高职(专科)院校7 776人。1949年及其后若干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如图1-1所示。

图1-1 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

2019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0万人,比上年增加123.91万人,增长15.67%;在校生3 031.53万人,比上年增加200.49万人,增长7.08%;毕业生758.53万人,比上年增加5.22万人,增长0.69%。另有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46.00万人;专科起点本科招生31.75万人,见表1-1。

表1-1 2019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学生情况

(www.xing528.com)

大学生的规模急剧扩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不断涌现。近年来,在网络、报纸等媒介上大学生自杀事件等新闻时有报道,这些事件的背后无一不折射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使目前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且也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今天,“以生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已在国内得到普遍认同。高等教育坚持以生为本,要求把学生看作学习和教育的主体,以满足学生成才的一切需要为己任,这是一个办学理念的重大变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具体表现在:个体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去应对,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身心功能和潜能。表现在行为上,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和成就;另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保持和改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减少问题行为和预防与治疗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可概括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的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围绕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学科研究方面,还是在教育实践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尽管相关人员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不甚一致,但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达成了基本认识,即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内隐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从学生的语言和外显行为来直观地判断其心理素质的状况。课堂教学过程为健全、提升和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需要结合心理素质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陈家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组织活动的形式展开,通过活动中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并掌握心理活动调节方法(活动论);吴汉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心理成长进程密切相关(过程论);申荷永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向教育目标看齐,即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激发学生潜能(价值论)。在心理教育的教育对象方面,卢爱新认为,大学生心理教育也有其侧重的对象,即一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比如贫困生、新生、毕业生等。在心理教育的授课内容上,黄希庭和段鑫星认为,高校心理教育的内容应涉猎广泛,即包涵心理教育的多个方面内容,如大学生经常面临的感情困惑、人际交往问题以及个人情绪、个人抱负和个人思想正确性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直面人生,答疑解惑。在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胡凯指出了几种有效的方式,如组织相关的活动、开设专业课程、邀请心理专家讲座、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在官网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板块等。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一种形式,而是应该从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个方面入手,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的方方面面。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态系统理论,学校是个体发展环境系统中的微观系统之一,是大学生直接面对或接触的环境,它在个体的发展中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微环境,为许多原先处于社会经济地位劣势的青少年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让他们与原先处于优势地位的青少年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学可以改变其他系统对个体作用的方向,使个体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大学环境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