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成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关于心理健康,仍旧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比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不同的。这两种含义是密切联系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目的,心理卫生是心理健康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及相关文件精神,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成果

人类关于健康的定义不断发展与完善,不论健康的概念怎么发展变化,从“二维健康观”开始,定义中始终都包含“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但关于心理健康,仍旧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正如Kaplan(1965)所指出的:“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难以给予准确的定义,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而且还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人际关系质量。”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日渐提高,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数次提出了更加深入全面的心理健康定义和标准(WHO,1986;WHO,1998;WHO,2001a;WHO,2001b;WHO,2004;WHO,2005)。不同学者对心理健康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心理学家英格里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关键在于个体主观体验,核心是自尊,个体主观体验既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是否健康主要考量两个指标,一为是否有心理疾病,二为是否处于积极向上的心理发展状态(林崇德、李虹、冯瑞琴,2003)。王登峰则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它基于良好的生理状态及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相处,心理健康应具备四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王登峰、崔红,2003)。黄希庭从健全人格的角度界定心理健康,提出了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黄希庭,2004a,2004b,2004c,2006a,2006b)。有关心理健康的定义还有很多,综合国内外的各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并非仅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是强调个体的内部的心理协调和外部的环境适应,呈现出一种良好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的定义概括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良好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心的相对平衡状态以及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功能状态。

对此定义还需要做如下说明。

其一,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健康状态。比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或青少年。这就好比身体健康一样,不同年龄阶段身体健康的标准也不一样。

其二,人的内心世界总是存在各种矛盾冲突,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矛盾,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平衡状态。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在“平衡—失衡—再平衡”这样动态的过程之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只要个体能够不断地化解内心矛盾冲突以取得新的平衡,就可以说他的内心达到了相对平衡。只有长期无法克服的、比较严重的心理冲突导致长期心理失衡,才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www.xing528.com)

其三,人类心理的基本功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发动并调节机体的行为再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能动地适应环境,为机体的生存与发展服务。适应环境有两种方式:一是被动地顺应环境,即通过改变自身从而与环境相协调;二是能动地改造环境,即通过改变某些环境因素从而使之与自身相协调。积极的心理功能是两种适应能力的统一。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英文里,mental health一词兼有“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两种含义,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和增进人们心理健康、预防或治疗心理疾病的一切方法和措施。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都属于心理卫生工作。这两种含义是密切联系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目的,心理卫生是心理健康的手段。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政府一直极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指导。”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阐明了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任务的要求,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主动作用、开展的主要途径等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

近年来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对心理健康的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了新的高度。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及相关文件精神,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同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高校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延续和深化,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方面。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2020年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医疗卫生机构使用PHQ-9量表,开展抑郁症筛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形式,为公众提供线上线下抑郁症状况测评及评分说明和诊疗建议等。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