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基本内容-研究成果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基本内容-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尽快跟上,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为此,网络道德心理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帮助大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信息面前,冷静处置所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从而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在网络社会中做有道德的人。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基本内容-研究成果

网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发生了新变化。有研究者认为:在网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全面,并且具有更强的可观性和更多的选择性,教育内容中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大为提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说也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包括培养大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提高与改善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预防心理疾病和调适心理困扰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在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根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创新。

我们认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网络心理发展性内容的教育

1.网络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教育

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自我教育,培养其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意识,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自我组织的过程,是个体的自我构建、自我完善的过程,外力只是辅助力量。根本的动力来自个体内部,源于个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外界的帮助辅导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关键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督促、自我发展,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通过自我教育中的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激励自我、主动调控自我等重要环节,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协调统一,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样就可以在主、客观两方面,全面保证网络心理教育的有效运行。

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经常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但网络对自身素质的影响、网络对社会道德的冲击、网络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是前提。从入学新生教育开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客观评价网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正确分析网络利弊,扬长避短。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上的观察力和网络信息鉴别力,学会有选择地借鉴、有鉴别地吸取,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针对大学生逃避社会现实的情况,强化对大学的社会化教育,教育大学生认清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性,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

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在面对网络社会变化的事件时也会产生心理冲突和问题,也需要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增强自我认知的能力和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以适应外部社会激烈的竞争,坦然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对于大学生中的适应不良者,针对他们在网络虚拟空间所出现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个性障碍等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中的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激励自我、主动调控自我等重要环节相应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调控能力。对于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在用药或接受外来帮助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也必须发挥自身主动调节的功能。任何对医生、心理咨询师、药物的依赖,都不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要获得健康的心理关键要靠自己。可见,网络心理健康意识的自我教育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

2.网络道德心理素质教育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日益普及的今天,面对互联网上“黄、黑、毒”的泛滥和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信息犯罪的猖獗,越来越多的人们呼吁要确立网络上的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以维护网络秩序。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尽快跟上,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分辨能力差,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无法对善恶美丑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必须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自主性。

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自觉遵守网络法规,要求我们不制造和传播非法信息、不使用令人不愉快的语言、维护他人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避免伤害他人、杜绝恶意行为等。当发现网上不道德行为时,能自觉站出来扶正祛邪,维护网络的正常秩序。为此,网络道德心理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帮助大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信息面前,冷静处置所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从而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在网络社会中做有道德的人。

3.网络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互联网打破了人类受制于社会阶级和地理区域的传统的人际互动模式,创造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空间和人际关系模式。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留言板、E-mail、网上电子公告板(BBS)、网上聊天室(IRC)、虚拟社区等是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途径,那就是上网聊天和网上交友。但部分大学生因过度迷恋网络,而不去参加现实社会的社交活动,疏远了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有的甚至还患上了“网络孤独症”。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对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

目前,许多大学生把网络作为扩大交际圈、寻求友谊或浪漫爱情、发泄情绪、填补空虚、寻找刺激、打发无聊时间的手段。现实中的许多不良情绪情感通过上网来调节。然而,发泄作为暂时的调节手段,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却有可能带来恶性循环的结果。有人认为,发泄掉攻击的冲动便会减少日后发生攻击行为的压力。这种观点听起来颇有一番吸引人的道理。然而不幸的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照我们设想的那样。实际上,攻击性的行为总是在增加人们进攻的倾向,而不是减少。发泄完之后愤怒的压强并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

因此,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内容中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心理教育,提倡健康心理状态上网,并对他们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网上交往技巧和艺术,并能够用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行人际交往,才能在网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在网上健康快乐生活的保障,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健康快乐生活的保障。

4.网恋心理教育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没有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念前就开始了恋爱实践。而网络的出现所引发的网恋现象使高校的恋爱教育问题更加复杂和多样。如果说以前的大学生恋爱问题主要局限于大学生之间,局限在校园范围内,那么随着网恋现象的日益增多,现今他们的恋爱已经通过互联网走出了校园,走向社会甚至走向世界,并与成人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多地交织在一起。对于心理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应对网恋产生的情感问题,是一个非常需要引导和教育的问题。

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网恋的心理状态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网恋出现以前,高校校园里的经典意义上的“恋爱”比例并不高,所谓“假性恋爱”像商场里的假冒商品一样琳琅满目。为了赶时髦、为了摆脱孤独、为了炫耀、为了解决学习或生活困难,因为好奇和简单的生理冲动,都可以促使缺乏支柱的当事人“谈恋爱”。网络加剧了大学生的“假性恋爱”。在虚拟世界里,恋爱对象是由对方传输的文字信息加上自己的想象构造出来的,而不是建立在真诚的自然的相互吸引基础上的。在虚拟世界中,爱情是如此美好,明知没有结果,还要去爱;明知是虚幻的,还要去爱。网恋就是在这样盲目的快乐与痛苦中进行着。于是,网络爱情大多导致了“泡沫爱情”“见光死”的结果,如果在这期间投入了真实的感情,必然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

其次,要明确网恋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要对大学生网民进行正确恋爱观的教育。应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网民正确地认识网恋及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并在现实中能够正确地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进行积极而又切实的引导。二是要加强性健康教育。部分大学生对色情网站的入迷,很大程度上与传统教育中对性健康教育的忽视和缺失有关。因此,要解放思想,通过有效方式举办性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解除大学生对性的神秘感,减弱他们对性的强烈好奇心,使他们建立起对性的科学认识。三是应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她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造成身心伤害。(www.xing528.com)

5.网络学习心理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

网络学习心理指导包括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疲劳的预防,以及现实学习与网络学习的联系与区别、网络学习的技巧等。

网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包括介绍生涯规划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开展网络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等。

(二)网络心理障碍防治教育

1.预防网络心理障碍的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心理障碍也相伴而生,这些患者往往没有任何理由,没完没了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聊天、浏览网页、发布信息,甚至攻击谩骂,以至于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损害身体健康,出现各种异常行为。其典型表现是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滞和激越、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钝、有自杀意念等。网络心理障碍有多种类型,如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迷恋症、网络收集狂、网络游戏狂、网络破坏狂、网络色情狂等。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大学生网瘾的形成是由现实中不成功的事件在网络中得到感官上的成功,现实的陌生感、无成就感、挫败感都能够在虚拟的网络交际和游戏中得到解决和满足。因此,为了解决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既要教育大学生以正确的动机和行为上网,也要从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得到满足的角度,为大学生建设良好的外部生活环境,让他们把在虚拟世界获得的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的满足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来。

要加强“选择教育”,即价值选择和网络价值选择,即通过价值引导,教会大学生自由、自主地进行合情合理的价值判断并选择。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适时地走进网络和走出网络。一方面我们应该教会大学生选择做网络的主人,充分利用网络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人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要适时走出网络,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毕竟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沉迷于网络,走不出网络,就必然会自我迷失,甚至患上网络心理障碍。

2.预防网络犯罪的心理教育

网络犯罪源于犯罪主体法治观念的淡薄。不少人在网上作案时,并无明确的作案动机,在他们的观念里,他们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兴的高技术、高技能犯罪,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全适应,致使犯罪分子因无法可依而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网络社会迫切需要制定严格的与互联网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网络法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网络法治观念,使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内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活动,应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3.网络危机干预和反应机制的建立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要得到及时防治,必须建立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和反应机制。应宣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消除大学生前来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的疑虑。学校应在网站上介绍心理问题或紧急事件处理(或危机干预)的有关条例、心理咨询的有关规章制度,让指导教师明确处理紧急事务的规范流程和心理辅导的原则及要求。

同时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反应机制的网络化进程。高校反应机制的建立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完善的标志。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反应机制的网络化进程包括高校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网络化,即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专项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分析,形成年度心理问题研究报告,对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及高危社会心理问题发作趋势做第一时间发布,通告并责成心理健康研究机构提出对策。高校心理健康联动机制网络化,即各专业部门实现立体互动的网络化联结,把握心理疾病的诊治规律,根据心理问题的程度,施行接待—咨询—治疗的整体策略,最大限度地避免诊治环节的中间滞留,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效率。高校心理健康反馈机制网络化,即对教育开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对科研成果进行时效分析,对心理咨询和诊治状况进行跟踪调查,这些结果形成的反馈将成为总体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服务的直接依据。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内容已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心理教育的需要。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该不断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包括学校、家庭、团体的支持,思想交流、心理支持、生活互助,以及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支持等,都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的内容。同时,有学者提出的建立“教师—学生—家庭(家长)”有机结合与开放模式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值得借鉴。该体系包括三大系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三大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图5-1)。

图5-1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