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途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途径探析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我国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出发,阐释了心理素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明确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及内容建构,并探析了培养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途径探析

当代大学心理素质提升途径探析

王依然 雷 亮(1)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心理素质有待提高。本文从我国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出发,阐释了心理素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明确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及内容建构,并探析了培养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提升途径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始终围绕的核心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逐步达成共识,认为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多种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得以实现和发展的重要根基。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仍有待提升,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多发,心理危机事件也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其他各项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心理素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什么是心理素质?目前心理学界看法各异,尚无定论,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许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刘华山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张大均教授则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2)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心理素质应该可以被定义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心理素质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其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并具有一定的自我延伸功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正确的自我评价、有效的情绪调控和谐人际关系、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和挫折承受能力等。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调查了社会各界许多成功人士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能,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方面的能力。在人的整个素质系统中,由于人的一切活动都同时又是心理活动,所以心理素质是基础,它渗透到各项素质之中并影响和制约着素质的发展。它是个体整体素质当中最为重要与最基本的素质,是个体事业与生活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是衡量人才质量的关键性指标,更是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基石。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选择。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

80后、90后大学生当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素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从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如下类型:(1)自我意识发生偏差。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过强或过弱,对自我没有正确认识;(2)心理脆弱,耐力低下;(3)环境转换、角色转换不适。具体表现为学习障碍,学习负担重,学习方法不当,激烈竞争形成过重的心理负荷,从而引发神经衰弱、焦躁、抑郁等;(4)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是由于认知不良、沟通不畅、情绪反应不当以及缺乏社交基本态度与能力而引发的人际关系失调和人际冲突;(5)就业压力产生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失真、心理期望值过高;(6)经济压力引发的障碍。主要表现在贫困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自卑、失望、无助和焦虑情绪;(7)情绪调适不良。主要表现在遇到失恋、单相思恋爱冲突等情感挫折时所产生的易激怒、抑郁、冷漠甚至自虐;(8)性心理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性困惑、性冲动与性压抑的冲突及性行为异常等。

上述多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自然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与个人等因素都不无联系,因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各方面予以关注形成合力,并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及内容建构

根据教育实践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学者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包括五类具体目标:(1)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2)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3)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完善人格;(4)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与特长。(3)

为了体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并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体系,不妨概括为八个方面:(1)认识自我。即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能够接纳自我、超越自我等;(2)学会学习。如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3)学会交往。学会处理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缓解交往压力等;(4)压力管理。学会合理认知压力、调控情绪;(5)团队精神。发展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奉献感、竞争和合作意识等;(6)生涯规划。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职业个性特点、求职择业的准备和技巧;(7)学会感恩。培养感恩意识和感恩能力;(8)学会创造。培养学生创造的动机,掌握创造的思维方法与策略。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途径

(一)转变更新教育理念,推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随着社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日益广泛关注,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不可否认,目前的大学生心理教育还主要限于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即对已出现的问题进行排解和疏导,关注的对象也主要集中于已表现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对于其他尚未出现问题的学生则关注不够,缺乏预防性的心理辅导。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其实是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不符的,因而必须尽快转变和更新心理素质教育的观念,要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两个转换: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换成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教育;把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模式转换为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模式。(4)

此外,由于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生活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与困惑,因而在心理素质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因而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训练,抓住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提升其心理素质。如从大一新生刚入校时,进行入学适应诸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学生完成适应和转变,进入稳定的学习生活期后,根据其特点和需求,可侧重于知识成才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教育;待升入高年级后,则需逐步加强挫折教育和求职就业心理调适等。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还需分类辅导,进行个性化培训。唯有从根本上转变心理素质教育理念,才能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二)改进完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

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关的课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了解心理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自觉提升心理素质。据了解,很多高校已开设了心理学相关课程,但受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大多仅作为公共选修课而开设,教学覆盖面势必受到影响和制约。鉴于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应将此类课程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才能确保全体学生接受必要的心理素质培训。

就高校目前所设的心理素质教育类课程来看,主要限于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性、基础性的心理学入门课程。该类课程虽可普及心理学理论知识,但对于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自身所碰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收效不大,故而在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纳入发展心理学等应用性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理论分析应对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的方法,从而真正达到助人自助。具体课程的设计应囊括上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进行科学设计。(www.xing528.com)

此外,心理素质的教育其实并不仅限于心理类课程,而是广泛渗透于其他各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各科教学过程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持久扎根。

(三)加强师资力量,提高心理教育水平

教师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者,通过言传身教而潜移默化,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而提升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水平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高校心理教育整体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人员配备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不少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仍是辅导员和德育教师,他们虽然在学生工作一线,富有实践经验,但大多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在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等专业技巧很强的工作时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且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等同于思想道德问题,不能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予以解决。相比之下,国外高校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职业准入门槛较高,标准较严,且十分注重培训交流和学习。因而我国高校应在引进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同时,对在岗的学生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学专业培训,促进心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

(四)运用新方法新手段,确保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效性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工作创新,根据新形势新特点,及时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改进咨询辅导的效果。在方式方法上,应坚持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有效发挥团体辅导的效能,同时将拓展训练运用于心理辅导中,将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大有裨益。在咨询手段和载体方面,除了面谈之外,需通过心理信箱、咨询热线和网络等新媒体加强与教育对象的交流互动,根据其特点和需求,有重点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其心理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调节作用。通过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好机会,使他们勇于面对竞争和挑战,勇于战胜失败和挫折。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处、沟通、了解,促进他们共同发展、进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发展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增强校园文化的心理教育功能,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六)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完善

实践是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对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检验。通过开展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高校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抗挫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各种挑战。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真正地培养自主、自强的创新精神,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获得人格的完善。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之中,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途径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玉.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7).

[2]王磊,黄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9).

[3]詹海都,李鸥.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高教高职研究,2010(3).

【注释】

(1)王依然,女,助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雷亮,男,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分团委书记。

(2)王玉.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7):188.

(3)王磊,黄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9):85.

(4)詹海都,李鸥.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高教高职研究,2010(3):2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