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发展的系统教育工程。其综合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内涵的丰富及运行实践的综合性发展趋势。从层次性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具有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又具有在总目标指引与统合下的具体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发展的系统教育工程。其综合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内涵的丰富及运行实践的综合性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综合性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综合性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的完善、教育内容的丰富及教育功能的拓展等方面。

1.教育目标的综合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的结合与完善是开展该项工作的基本前提,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方法取舍、评估指标及教育成效,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构建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既要符合素质教育总目标的指向与要求,又要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价值与关怀;既要从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一般特征出发,符合其心理素质发展的整体要求,还要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及现代心理健康标准着眼,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是一个既能反映社会、时代的客观要求,又能满足学生个体现实需要及成长发展,具有一定层次性的综合体系。

从层次性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具有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又具有在总目标指引与统合下的具体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既能反映国家和社会的总体要求,又能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总体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预防、缓解和消除多种心理问题,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实现心理潜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而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细化与具体展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多种多样的,类似如何克服人格障碍,解决失眠困难,改变不良习惯,调节人际关系,增强适应能力,走出恋爱误区,实现自我发展等。在教育总目标的指引下,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及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又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目标: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即防治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其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帮助大学生缓解、消除在学习生活及成长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矛盾,对少数出现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学生掌握有关预防、识别、调节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学会自我心理保健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即优化心理品质,学会积极适应。积极适应,即学生能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交往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活动的变化及社会发展转型要求一致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成为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级目标,即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自我实现。现代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潜能远未能得以开发与利用。作为现代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消解,更在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潜能的开发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的促进。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前,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更多强调的是矫治性目标,即为出现各种障碍性心理问题及学习适应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支持、矫正与治疗。这一取向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为少数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服务,其目标层次仅限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级目标领域,而忽略了绝大多数大学生所需求的优化心理素质、促进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目标追求。低层次目标领域的徘徊也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停留于数量与形式上的繁荣,而很难在教育质量与水平上有所突破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质追求的醒悟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必将突破单一片面的价值取向而实现各层次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阶段目标互有侧重、相互融合的综合发展取向。

2.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既是主观也是客观的,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任务决定了其教育内容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因人们对心理咨询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主观差异也决定了其内容选择的主观性。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划分有多种形式和方法,从横向看,主要包括人生观与心理健康、学习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情绪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恋爱及性心理与心理健康、挫折与心理健康、个性与心理健康、创造力与心理健康、求职择业与心理健康、心理测验与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而纵向划分主要依照心理健康状况的表现程度而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心理疾病咨询内容,即帮助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来询者挖掘病源、指导对策、消除危机、解除忧虑;二是情绪适应咨询内容,即来询者由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性爱、个性、情绪等方面的适应不良而出现的烦恼、忧虑、困惑等提供帮助;三是心理发展咨询内容,即帮助来询者增强自我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挖掘自身潜力。

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既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介绍和普及,也包括对心理调适方法的传授与应用;既包括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解析与预防,也包括对智力潜能的培养与开发;既包括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适应发展诸方面的关注与指导,也包括对多种心理行为问题的缓解、预防与矫治;既包括以障碍性心理问题解除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内容,也包括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心理潜能开发为主要取向的发展性教育内容。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展现而言,更多的是倾向于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的介绍与传授、心理测验的引入与应用、心理问题的消解与关注,而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自我应对与调节的引导、心理潜能的开发等成长发展性教育内容有所忽略,导致教育内容选择取向的偏颇与不足。完善的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得以实现的有效载体,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本质的认识与把握,教育内容取向必将呈现知识传授与品质修养、问题解决与发展促进相互融合并有所侧重的结合完善的发展趋势。

3.教育功能的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质的外在集中显露,对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认识和体悟有利于全面深刻地把握其本质与内涵。

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其功能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功能是防治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中级功能是增强心理适应,优化心理品质;高级功能是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自我实现。这三级功能的不同体现分别代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种不同的教育取向,即问题解决型教育取向、生活适应型教育取向和发展促进型教育取向。这三种教育取向又显示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不同成员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理解与价值认可。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一是促进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三是提高德行修养培养良好品德;四是培养主体性形成完善人格;五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那么,无论是一般分层还是具体阐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认识都倾向于对“个体性功能”的理解与把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有所淡化或轻视。(www.xing528.com)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品质的优化提升、心理潜能的开发释放、综合素质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把个体性功能放在十分显要的位置。如心理咨询一向强调是为来访者个体服务,对来访者负责、为来访者保密、以来访者利益为重是国内外学者们所遵从的咨询原则之一。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与重视也与其对个体性功能的关注密切相关。然而,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并非预示着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社会性功能或者可以无视其社会性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个体性功能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社会性功能。事实上,正是在促进个人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潜能开发的这一过程中,促进了个人生产(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德品质和完善、价值观念的提升,从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并最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把“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到“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高度来理解,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性功能的生动体现。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力量之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的综合化发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发展是一个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系统工程,仅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和发展将形成科学的综合化取向。

1.教育体系网络化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发展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套教育方法技术的选择和运用,更是一种先进教育观念的展现与张扬。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于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服务观和管理观念等方方面面,成为每一位大学生追求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学校各级管理和服务部门一起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护网络,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领域逐渐形成了“校—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以学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领导为指导,以心理咨询机构为核心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组成的系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经过选拔和定期培训的学生志愿者所组成。

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中,以校级网络为中心,组织协调校、院、系各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整合;以系级网络为重点,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为学生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教育网络成员,既可归属于大学生心理协会,直接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联系,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在各个班级和寝室,与系级教育网络直接联系。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同学以支持,注意营造和谐的班级、寝室环境,有意识地调节同学交往关系,把自己和身边同学遇到的心理问题或异常表现及时反映给系级网络或校级咨询机构,使教育人员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在这个三级网络体系中,校级网络的专业水准和整体规划,以及班、系教育网络中辅导员与学生志愿者的有效培训是三级网络体系实现有效运转的难点与中心。

尽管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状况而言,三级网络体系大多还限于理论层面的完善与构想,作为一种综合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与趋势,将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综合化发展的选择与取向。学校辅导是学校教育一盘棋中的一部分,并非学校教育的全部。在设计学校辅导模式时应从学校教育的整体出发来考虑,注意与其他部门和员工的联系与合作,避免白白丧失众多辅导资源;应该有意识地探索一种综合性的学校辅导模式,即把学校各种辅导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整体性的辅导氛围或环境,使得学生在这样一种具有辅导精神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教育资源及大学生自我教育力量共同构成的教育体系。在这个结合化的教育体系中,尽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完善的主导因素,但家庭与社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但校园不是封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他们的家庭和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个体成长发展而言,家庭教育不仅是一种启蒙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家庭影响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坚强、努力、乐观、自信,也可以给他们带来压力、负担、情绪的波动和个性的不足。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有其家庭方面的原因,甚至可追溯到童年时期的经历,而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的支持与配合。

从社会影响因素来说,一方面,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直接相关。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社会适应的压力,一些大学生还不同程度地遭遇着价值迷茫、信念模糊、信仰缺失、心理失衡、身心疲惫等不良心境。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与减负必须得到国家与社会的帮助和参与,如就业机会的公平与增加、助学贷款的效应与保障、社会公正的提升与彰显等。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与专业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向专业化发展,但专业化进程的成熟与完善还有待时日,一些障碍性心理问题的矫正与治疗并非仅仅通过言谈就能完全康复,而配合一定医疗手段如药物辅助则效果显著,如抑郁症、焦虑症往往需要借助药物予以控制。即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教育内容为主体,但对于障碍性咨询和教育内容也不容漠视或忽略。在一定条件下,因障碍性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强烈的冲击。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而言,解决此类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与一定的专业机构建立长期联系,及时将部分出现严重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介绍到专业机构接受专业治疗与帮助。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身体健康问题所引起的情绪波动与心理压力,需要与医疗部门联系从医治身体疾病、恢复身体健康着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专业医疗机构的不断合作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

2.教育参与全员化

教育参与全员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除强调“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外,还明确指出“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根据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因此,以主管校领导为支持,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为核心,以各系学生工作者为桥梁,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为辅助,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全员化教育参与发展取向也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教育参与全员化的综合发展中,主管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非常重要。首先,纲举才能目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和完善,教育经费的下拨与到位,专业队伍的培训与健全,各级职能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等;都必须有一位主管领导全面考虑和专职负责,把相关的任务落到实处,既对学校负责,也对全体学生负责。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的专业指导与业务规划职能。以心理咨询为重要工作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色彩浓厚的工作,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与指导,难以取得应有成效和实现专业化发展取向。最后,还应重视各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的教育参与。由于各系辅导员、班主任长期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与大学生有紧密联系,比较熟悉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行为特点,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把握其心理发展的动向。同时,他们一般又有着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有着与学生交流的工作经验。因此,在一定专业培训的基础上能够很好地发挥承上启下的教育桥梁作用。对此,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也有明示“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辅助作用也不容忽视,由此可见,不是要求他们在专业技能或专门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介入,而是强调在日常教学、服务、管理工作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观念,并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前所述,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融合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再如,校园环境的创建与改善,宿舍管理的规范与灵活,公寓管理人员的态度与方式等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对大学生日常心理、情绪状态及人格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讲,一方面,学生是自己心理素质形成发展的主体,各种教育力量和影响源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助其自助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向;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也通过互相关心帮助、情绪感染、主动调节、群体影响、及时发现问题并与相关老师联系反馈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

3.教育阶段全程化

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大学生面临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任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年级差异显著,大一学生在焦虑、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惧、偏执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较差,这反映了大一学生存在适应不良的现象,而大三学生面临学习、升学与就业的诸多压力。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各年级大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存在着与大学生活各年级发展相协调的阶段性目标,也存在着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阶段性教育内容,这些序列有致的阶段性目标和各有侧重的教育内容内在地要求和体现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程化发展趋势。

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同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具有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处在转变期的大一新生,面临的重要发展任务是适应问题,如何适应新的学习、交往和生活环境。因此,对大一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点是通过入学心理适应教育,使大学新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认识环境、适应环境;了解专业、热爱专业;认识同学、交好他人。处于二、三年级的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学习求知、人际交往、目标定位、人格完善等成长发展性心理问题,此阶段的教育活动侧重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形成恰当的成就动机,具备人际交往的基本观念与技能,确立健康的情爱观,初步明确价值追求,不断发展健全人格,实现与周围环境及社会发展的良好适应,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处于毕业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求职择业与走向社会,此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帮助他们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提高挫折应对与承受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知识、体格、人格能力方面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同一个发展课题又有不同的发展内涵。以人际交往为例,依据大学生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将其界定为大学二、三年级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年级教育内容并非静止地孤立,而是在差异中具有内在的相通。大学一年级人际交往的辅导内容主要是对大学新环境中人际关系的适应,根据交往对象的变化调整自己已有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掌握与人交往的原则与技巧,克服人际交往的偏见;大学二年级人际交往的辅导内容主要侧重于小群体交往指导,如宿舍人际交往中宽容大度、求同存异、真诚关爱的交往观念,注重培养大学生与人沟通的技巧;大学三年级人际交往的辅导内容主要是克服交往障碍,学会自我调控,培养群体精神和合作精神,了解交往策略;大学四年级人际交往的辅导内容主要有人际角色训练,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的人际角色,学会扮演自己的人际角色,学会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学会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魅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兼顾各阶段大学生不同的心理行为特点与发展课题,要体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发展任务的不同侧重,就必须从整体出发,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和各年级差异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的全程化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