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准分类新课程资源-新课程下教师学习

精准分类新课程资源-新课程下教师学习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们在性质上还仍有所区别,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六、按照课程资源目前的可利用程度,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精准分类新课程资源-新课程下教师学习

对于课程资源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分类各有不同:

一、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出发,课程资源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前者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后者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二、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们在性质上还仍有所区别,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

三、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前者突出“天然性”和“自发性”,如用于生物课程的动植物、微生物;用于地理课程的地形、地貌和地势等等;后者突出“人工性”和“自觉性”,如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等。

四、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www.xing528.com)

前者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中的实物、活动等。作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显形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相对易于开发和利用。而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与显形课程资源不同,其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影响。所以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五、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课程资源可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前者如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广播电视、网络、现代化教学设备等;后者如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社会风气等。

六、按照课程资源目前的可利用程度,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和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校外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七、按照课程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课程资源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

从性质上看这些资源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学校课程资源从空间上又可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教室外(校园)的课程资源两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