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新课程:适应教师发展

实施新课程:适应教师发展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展望今后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应当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地教育教学活动与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建立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实用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教材体系,使课程、教材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实施新课程:适应教师发展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意识到教育对未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意识到改革课程、教材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前,大陆正在着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组织力量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新的方案、标准没有出台以前,前不久教育部主持修订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数、外教学大纲,并要求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立即修订教材。拿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来说,体现了以下改革精神:

1.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拓宽与深化:工具性、基础性、思想性、人文性。人文性涉及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积淀、审美教育、情感培养等等。重视人文性,有益于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陶情冶性的功能,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目的强调促进人的发展,既提出语文学科特定的目的——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提出了一般发展的目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3.从语文学科特点和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发展性出发,调整教学要求,有降有升,有减有加。譬如,识字认写分开,降低对字词理解的要求;阅读降低分析课文内容的要求;作文在形式和文字表达的要求上也有所降低。提高、加强的方面,如,鼓励低年级多认字;规定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篇数,强调增加语言积累;注重口语交际。

4.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要在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利用各种媒体查阅资料,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改进教学评估。建立有利于激励教与学、全面、全程的教学评估体系。

根据大纲的上述精神,人教社修订语文教材要体现以下指导思想:

1.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材要由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取向。

2.教材要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一生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既是有限的,又是可持续发展的。

3.教材应为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4.教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展望今后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应当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如,四大支柱说,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有专家提出最重要的是具有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即“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能力,“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地教育教学活动与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建立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实用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教材体系,使课程、教材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在语文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课的一统天下,逐步实现课程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语文课程由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环境教育与实践三部分组成。要优化课堂教学,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母语环境,不断开掘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开放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教材方面,从选文上说,既要重视时代性,又要重视典范性。要增加文学作品,丰富文化底蕴;要增加科技说明文,提高这方面的阅读能力。此外,要拓宽内容,注意引进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打破“唯教科书”的思维定势。从编排体系上说,要加强研究,力求在时代需要的语文能力、母语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规律这三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选准备训练点,依此建立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计划教学相结合的语文教材编排体系。

五十年来,大陆地区教科书的发展,透过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轨迹可以看到,走过了一条在曲折中前进的道路。由历史上的经验型,发展到五十年代初的知识型,六十年代的技能型,八九十年代的能力型,到目前追求的发展型。(www.xing528.com)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经验,也有问题。张志公先生概括为“三点经验”和“三方面问题”。“三点经验”是建立了汉字教学体系、文章学教学体系和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三方面问题”是:从性质、目的上说,语文教学是科举考试的附庸,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从教学内容上说,是识字加读古文加作古文;从手段上说,是记诵和摹仿。毫无疑问,编写教材一定要继承传统经验。继承传统也就是尊重汉语文教学的规律。但是,传统毕竟是历史的积淀。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更应当根据今天的需要来考虑怎样正确对待前人的经验,要继承,更要发展。要发展,就要追求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对此,五十年代初进行了探索,八十年代以来又做了许多工作。应当说探索的精神要充分肯定,对取得的进步却不可估计过高。在语文教材和教学的科学化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这条路一定要走下去,只强调继承传统,不注重发展、创新,恐怕是不利于深化语文教材和教学改革的。

2.要正确处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关系。一方面,语文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个知识是精选的,是管用的应用语言的知识,而不能像学习前苏联时那样,语文知识过多、过细,一味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甚至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语文知识的获得,不能靠老师讲,不能靠灌输,而应当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觉获得知识。另一方面,获得语文知识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要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更新知识的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这种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再一方面,在探究、发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势必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要凭借教材,在获得知识、培养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培育创造力。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精选知识,并且十分讲究知识呈现的方式——摒弃直露的灌输,引导学生探究与发现。要防止走向“唯知识”和“知识虚无”这两个极端。

3.要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教科书首先是学生的“学本”,其次才是教师的“教本”。要方便学生的学,方便教师指导学生学。心目中有学生,编教材有“从学生的学”出发的意识,教材的编法、教材的结构体系,甚至教材的语言,都会和以前的教材大不相同。

总而言之,我们期望21世纪的语文教材,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辅导训练型的,灵活而有弹性的。使学生在接受全面、主动的语文训练的过程中,由“爱学”到“学会”到“会学”,培养语文能力,开发智力,培育创造力。如果是这样,语文教材就担负起了在语文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责任。

主要参考书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3版。

《建国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汇编(1949-1985)》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办公室、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印。

《课程教材研究十年》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义务教育教材的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李伯棠编著《小学语文教材简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