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书育人:新课程实施教师如何兼顾

教书育人:新课程实施教师如何兼顾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道德义务。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增强教书育人自觉性的主要手段。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摇篮,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要组织形式。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以“育人”为目的,“教书”与“育人”总是融为一体的,只不过是教什么书,育什么人而已。

教书育人:新课程实施教师如何兼顾

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道德义务。众所周知,教育是特殊的生产部门,教师是别具一格的生产者,教师的劳动具有两项显著的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深入学生内心深处的、形式千变万化的、外界难以直接衡量和监督的自觉的劳动。第二,它是一种极为细致复杂、容易反复的、需要教师费尽心机的艰辛劳动。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人们常说:教师这项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这项职业赞誉,也是社会对人民教师的高度评价和殷切期望。人民教师不应该在赞扬中自我陶醉,而应该更加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应该根据教育劳动的特点,努力增强自己在教育劳动中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增强教书育人自觉性的主要手段。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摇篮,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劳动者,教学如果没有教育,则是一种没有目的手段;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以“育人”为目的,“教书”与“育人”总是融为一体的,只不过是教什么书,育什么人而已。教师应该教好科学文化知识之书,育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四有”人才,为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的时,应从知识技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教学目的及其实施;在钻研教材时,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思想性。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寓育人于教书之中,是一条潜移默化、威力无穷、效果最好的育人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采用更为先进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化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之中,使教书育人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在此基础上,要防止离开教学内容的空洞说教,克服教学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自觉坚持教书与育人的辩证统一。

同时,在现阶段的历史时期,教师要寓道于教,培育新世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人民教师对党和人民,对全社会负有的神圣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培养人。”我们国家共同的社会主义任务就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培养新时代的人。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早在1954年,就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出发,提出教师应该即当“经师”又当“人师”。他指出:“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教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就是这些东西都要管。”我们的教学是要求采取“经师”和“人师”合二为一的。每一个从事科学知识传播的人,他应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随着社会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的教育实践,我们广大教师,以至全社会的人,都更加认识到人民教师教书育人、关心学生思想品德进步的极端重要性。(www.xing528.com)

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说明要把经师和人师的两项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我们认为,每一个教师都应既当经师,又当人师,都应处理好“两师”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寓道于教,精心育人。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共产主义思想和远大理想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一代的心灵,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苏霍姆斯基告诉我们:“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知识的传递,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如果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而没有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那是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因此,为事业而学,为学生而学,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同样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