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中国哲学史:历史发展观与文化变迁

清代中国哲学史:历史发展观与文化变迁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一新的中华文明历史起源的认识,他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上述这则典型材料表明,王夫之在历史观的问题上,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中的儒、道、墨各家有关上古“黄金时代”的历史假想,断然认定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其文明的源头处“亦植立之兽而已矣”。这种对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担忧,才是其文明假说的精蕴之所在。

清代中国哲学史:历史发展观与文化变迁

在抗清斗争的活动中,王夫之被迫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区,因而对少数民族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进而使他对中国上古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他不再将中国的远古时代设想为黄金时代,而是大胆地认定中华先民为“植立之兽”而已。基于这一新的中华文明历史起源的认识,他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通过对晚明以来来华传教士的认识,以及对西方著作的少量接触,也使得他对人类的文明形态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将中华文明看作是唯一的文明形态。这些新思想均体现了王夫之历史哲学的深邃与新颖之处。

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王夫之深感缺乏必要的史料加以证明,仅以他当时所知而大胆地作出了如下的推测:

考古者,以可闻之实而已。知来者,以先见之几而已。故吾所知者,中国之天下,轩辕以前,其犹夷狄乎!太昊以上,其犹禽兽乎!……所谓饥则呴呴,饱则弃余者,亦植立之兽而已矣。(179)

上述这则典型材料表明,王夫之在历史观的问题上,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中的儒、道、墨各家有关上古“黄金时代”的历史假想,断然认定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其文明的源头处“亦植立之兽而已矣”。这一论断从原则上说是正确的。在《读通鉴论》中,王夫之反复说到,中国古代文明并不像有些儒者所说的那样是黄金时代,而极可能像当时川、广一带的土司。从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郡县制的确立,在政治制度上是一种进步,改变了地方势力擅自兴兵与专杀的局面。他说:“郡县之天下有利乎?曰:‘有,莫利乎州郡之不得擅兴军也。’郡县之天下有善乎?曰:‘有,莫善乎长吏之不敢专杀也。’”(180) 正凭借这两点就可以看出,郡县制优于古代的封建制。在封建制下,那些诸侯其实就是当地的土霸王,他们“各君其土,各役其民,若今化外土夷之长,名为天子之守臣,而实自据为部落,三王不能革,以待后王者也”(181) 。而到了唐、宋时期,“非叛贼不敢称兵;有司之酷者,惟以鞭笞杀人,而不敢用刀锯;然后生人之害息,而立人之道存。不然,金、元之世,中国遗黎,其能胜千虎万狼之搏噬乎”(182) ?

这些论述表明,王夫之从整体上肯定了人类政治文明是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的,即使是金、元等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大地的时候,文教也没有完全丧失。否则那些生活在少数民族统治地区的汉民族如何能面对金、元统治者的虎狼之军队呢?在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之初,激起了汉民族的强烈反抗。在反抗满清贵族政权对于汉民族血腥屠杀的民族斗争过程中,王夫之特别突出地强调了华夷之别、文野之分。但在晚年,他对文野问题的思考似乎有所变化。在《思问录·外篇》,他曾这样说道:

天地之气衰旺,彼此迭相易也。太昊以前,中国之人若麇聚鸟集,非必日照月临之下而皆然也,必有一方焉如唐、虞、三代之中国也。既人力所不通,而方彼之盛,此之衰而不能征之,迨此之盛,则彼又衰而弗能述以授人,故亦蔑从知之也。(183)

王夫之对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假想,在理论上极富想象力,不再将中国文明看作是人类最高文明形态的表现。这一文明发展不平衡的假说,既与晚明社会耶稣会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成果有关,也与他对现实社会中区域文化的变化观察密切相关。他认为,吴、楚、闽、越地区,汉以前属于夷,而现在为文教之渊薮。齐、晋、燕、赵,唐、隋以前为中夏,现在那些“椎钝駤戾者,十九而抱禽之心矣”。由此,他得出结论:“地气南徙,在近小间有如此者,推之荒远,此混沌而彼文明,又何怪乎!”(184)

王夫之的“地气南徙”的说法虽然是一种文明变化的现象描述,不足以揭示文明变化的根本原因,但他不再执着于华夏文明优越论,而有一种更加深沉的历史忧患意识,即华夏地区的人民如果不加倍努力,很有可能退化为野蛮的民族。这种对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担忧,才是其文明假说的精蕴之所在。王夫之有关文明退化可能性的忧思,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哲学上的启迪意义。

(1) 本章主要吸收了先师萧萐父先生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与许苏民教授合著的《王夫之评传》一书的学术成果,有些地方的表述作了润色与修改,在行文中不再一一注出。同时,本章还参考了侯外庐、嵇文甫、陈来诸人的研究成果。

(2) 张学智认为,“太极是王夫之哲学的根本概念”。其根据是《周易外传·系辞上传》第九章,参见氏著《明代哲学史》,第553—557页。陈来亦认为在船山哲学中,“有一阴阳和合、理气不分的浑沦实体,此为气之本体,为宇宙的本原,亦称太极、天、诚。其所称天为诚,是因为《中庸》以诚言天。此一实体,就其为宇宙的根源而言,称为太极;就其气化之前的浑然实体则称为天,就其变合之几以前的本然之体称为诚”。参见氏著《诠释与重建》,第1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茂、蒋国保等:《清代哲学》,第171—175页。

(4)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第23页,长沙,岳麓书社,2011。

(5)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第30页。

(6)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第26页。

(7)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第21—22页。

(8)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02页。

(9)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四,《船山全书》第2册,第353页。

(10)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06页。

(11)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船山全书》第6册,第997页。

(12)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42页。

(13)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七,《船山全书》第1册,第1076页。

(14)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船山全书》第1册,第861页。

(15)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船山全书》第1册,第887页。

(16)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一《尧典》,《船山全书》第2册,第239—241页。

(17)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11页。

(18)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船山全书》第1册,第887页。

(19) 当然,王夫之也有“夫太极○之生元气(阴阳者,元气之阖闢也)直而展之,极乎数之盛而为九”的说法。参见氏著《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984页。从其小字注文可以看出,太极即是元气的开合。此处“生”字并非母生子之“生”,而是呈现,表现为的意思。

(20)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1016页。

(21)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第15页。

(22) 陈来认为,“船山理气论的讨论在其思想中并非终极性的本源问题”,因为气化是船山宇宙论的第二序的阶段,理气关系正是在此阶段立论的。见氏著《诠释与重建》,第188页。

(23) 朱熹:《读大纪》,《朱子文集》第7册,陈俊民校订,第3500页,台北,德富文教基金会,2000。

(24)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船山全书》第6册,第1054页。

(25)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船山全书》第6册,第1052页。

(26)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船山全书》第6册,第1058页。

(27)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五,《船山全书》第6册,第716页。

(28)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五,《船山全书》第6册,第716页。

(29)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19页。

(30) 唐君毅先生也赞许船山哲学的气本论,然唐先生对船山气本论思想中气的理解带有太多的现代新儒家的色彩。参见吴根友《唐君毅的“明清思想研究”述评》,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七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1) 朱熹:《答黄道夫一》,《朱子文集》第6册,陈俊民校订,第2798页。

(32)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1026页。

(33)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1027页。

(34)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1003页。

(35)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992页。

(36)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27页。

(37)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1003页。

(38)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第427页。

(39) 朱熹:《答黄道夫一》,《朱子文集》第6册,陈俊民校订,第2798页。

(40)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1027页。(新版编校者认为“易”当为“异”。今从之。)

(41)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1029页。

(42)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六,《船山全书》第1册,第1038—1039页。

(43)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992页。

(44)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船山全书》第1册,第862页。

(45)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1028页。

(46)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1028页。

(47)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27页。

(48)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1029页。

(49)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28页。

(50)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船山全书》第6册,第895页。

(51)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船山全书》第6册,第895—896页。

(52)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第33页。

(53)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第33页。

(54)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983页。

(55)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984页。

(56)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984页。

(57)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984页。

(58)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989—990页。

(59)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990页。

(60)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984页。

(61) 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八,《船山全书》第7册,第377页。

(62) 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八,《船山全书》第7册,第380—381页。

(63)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376页。

(64)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377页。

(65)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377页。

(66)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377页。

(67)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377页。

(68) 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下,《船山全书》第5册,第586页。

(69) 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下,《船山全书》第5册,第587页。

(70) 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下,《船山全书》第5册,第587页。

(71)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11页。

(72)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13页。

(73)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13页。

(74) 王夫之:《礼记章句》卷三十一,《船山全书》第4册,第1256页。

(75)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14页。

(76)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六,《船山全书》第6册,第817页。

(77)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14页。

(78)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第33页。

(79)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01页。

(80)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01页。

(81)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299—300页。

(82)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01页。

(83)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00页。

(84)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船山全书》第6册,第946页。

(85)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299页。

(86)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02页。

(87)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船山全书》第1册,第1008页。

(88)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02页。

(89)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05页。(www.xing528.com)

(90)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船山全书》第6册,第913页。

(91) 王夫之:《诗广传》卷二,《船山全书》第3册,第374页。

(92) 王夫之:《思广传》卷二,《船山全书》第3册,第374页。

(93)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05页。

(94)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六,《船山全书》第2册,第409页。

(95)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06页。

(96)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四,《船山全书》第12册,第192页。

(97)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四,《船山全书》第6册,第641页。

(98)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三,《船山全书》第12册,第113页。

(99)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四,《船山全书》第6册,第641页。

(100)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四,《船山全书》第6册,第641页。

(101) 张岱年先生认为,王夫之的“公欲”“公理”说似乎有矛盾,如《思问录·内篇》中说:“天下之公欲即理也。”(《张岱年文集》)

(102)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18页。

(103)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17页。

(104) 王夫之:《诗广传》卷四,《船山全书》第3册,第448页。

(105)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一,《船山全书》第6册,第439页。

(106) 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三,《船山全书》第7册,第137页。

(107) 王夫之:《俟解》,《船山全书》第12册,第487页。

(108) 王夫之:《周易外卷》卷三,《船山全书》第1册,第924页。

(109)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四,《船山全书》第1册,第948页。

(110) 王夫之:《思问录·外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34页。

(111)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船山全书》第10册,第536页。

(112)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船山全书》第10册,第669页。

(113)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船山全书》第10册,第669页。

(114)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一,《船山全书》第10册,第416页。

(115) 有关此点所论详见萧萐父、许苏民《王夫之评传》,第401—404页。

(116)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船山全书》第10册,第535页。

(117)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船山全书》第10册,第536页。

(118)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船山全书》第10册,第536页。

(119)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船山全书》第10册,第68页。

(120)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船山全书》第10册,第352页。

(121)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船山全书》第10册,第352页。

(122)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船山全书》第10册,第353页。

(123)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三,《船山全书》第10册,第872页。

(124)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三,《船山全书》第10册,第872页。

(125)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三,《船山全书》第10册,第872页。

(126) 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序》,《朱子文集》第75册,陈俊民校订,第3785页。

(127)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7册,王星贤点校,第26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

(128) 参见萧萐父、许苏民《王夫之评传》,第445页。

(129)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六,《船山全书》第10册,第610页。

(130)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六,《船山全书》第10册,第611页。

(131)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船山全书》第10册,第1176页。

(132)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船山全书》第10册,第1177页。

(133)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船山全书》第6册,第1029页。

(134) 王夫之:《宋论》卷六,《船山全书》第11册,第153页。

(135)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395—396页。

(136)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船山全书》第10册,第1181—1182页。

(137)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396页。

(138)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船山全书》第10册,第1182页。

(139)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401页。

(140)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397页。

(141)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400页。

(142)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399页。

(143)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401页。

(144)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五,《船山全书》第2册,第397—398页。

(145)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船山全书》第10册,第725页。

(146)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一,《船山全书》第10册,第425页。

(147) 王夫之:《宋论》卷四,《船山全书》第11册,第121—122页。

(148) 王夫之:《宋论》卷四,《船山全书》第11册,第122页。

(149) 王夫之:《宋论》卷四,《船山全书》第11册,第122页。

(150)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三,《船山全书》第10册,第474页。

(151)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三,《船山全书》第10册,第474页。

(152) 熊十力:《心书·钩王》,《熊十力全集》第1册,第27—28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53) 王夫之:《黄书》,《船山全书》第12册,第504页。

(154) 王夫之:《黄书》,《船山全书》第12册,第503页。

(155)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船山全书》第6册,第994页。

(156)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船山全书》第6册,第992页。

(157)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船山全书》第10册,第936页。

(158)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船山全书》第6册,第992页。

(159)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船山全书》第10册,第67页。

(160)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船山全书》第10册,第68页。

(161)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船山全书》第10册,第67页。

(162)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船山全书》第6册,第993页。

(163) 王夫之:《宋论》卷十五,《船山全书》第11册,第335页。

(164)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船山全书》第6册,第994页。

(165)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船山全书》第6册,第995页。

(166) 王夫之:《春秋家说》卷中,《船山全书》第6册,第237页。

(167) 王夫之:《春秋家说》卷中,《船山全书》第6册,第238页。

(168)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船山全书》第6册,第992页。

(169)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船山全书》第10册,第138页。

(17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37页。

(171) 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卷下,《船山全书》第5册,第617页。

(172) 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卷下,《船山全书》第5册,第617页。

(173)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船山全书》第10册,第936—937页。

(174) 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卷下,《船山全书》第5册,第617页。

(175) 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卷下,《船山全书》第5册,第617—618页。

(176) 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卷下,《船山全书》第5册,第618页。

(177)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一,《船山全书》第1册,第851页。

(178)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一,《船山全书》第1册,第852页。

(179) 王夫之:《思问录·外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67页。

(180)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船山全书》第10册,第585页。

(181)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船山全书》第10册,第585—586页。

(182)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船山全书》第10册,第586页。

(183) 王夫之:《思问录·外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67—468页。

(184) 王夫之:《思问录·外篇》,《船山全书》第12册,第4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