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传统侨乡的祭祀文化与历史变迁

云南传统侨乡的祭祀文化与历史变迁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宗祠或某种信仰为中心的祭祀文化是传统侨乡的显著文化形态之一。云南传统侨乡文化也不例外,如著名的侨乡和顺,至今仍保留较为完好的八大宗祠,风格多样,中西合璧,记录着各宗族的源流、发展和历史变迁。早期传统侨乡发展主要依赖于侨资、侨汇的支撑,也是判断其是否为侨乡的重要依据。[16]这种一致性映射出一定时期以来中国传统侨乡的典型特征,从而成为辨别侨乡的“标尺”。

云南传统侨乡的祭祀文化与历史变迁

“侨乡”即“华侨的家乡”[12],通常指华侨华人迁出地,主要是他们的祖籍地,即强调海外因素对侨乡的影响。[13]包括华侨华人在当地人数中所占的比重,侨汇、侨资(如华侨华人捐赠的学校、图书馆等设施和慈善基金等)及该地域所呈现出的一些与侨相关的文化景观(如宗祠、方言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服饰等)。这一类侨乡文化较为典型,得到了学界的普遍共识。概言之,云南传统侨乡文化形态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以宗祠、祀为中心所形成的信仰文化。以宗祠或某种信仰为中心的祭祀文化是传统侨乡的显著文化形态之一。宗祠所代表的是一种尊祖敬宗观念,宗祠/祭祀文化勾连了过去与现在、祖先与后辈、同一家族不同代际、分支之间的联结。云南传统侨乡文化也不例外,如著名的侨乡和顺,至今仍保留较为完好的八大宗祠,风格多样,中西合璧,记录着各宗族的源流、发展和历史变迁。宗祠的存在不仅是当地人世世代代的“根”所在,承载着族群记忆,将西南边疆“走夷方”的侨民紧紧联系起来,而且成为滇西侨乡文化的一大景观,更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缩影。

2.侨乡社会对侨资、侨汇等的依赖。早期传统侨乡发展主要依赖于侨资、侨汇的支撑,也是判断其是否为侨乡的重要依据。同时,侨资、侨汇在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大理喜洲是云南重点侨乡之一,在文教卫生等福利事业方面有较大贡献,《新建喜洲高初两级小学碑记》载:“喜洲两级小学皆地方有识之士和华侨赞助,民国三年(1914)建新校。”在对外贸易中,云南逐渐发展成腾冲、喜洲、鹤庆三个较大的“商帮”。如:和顺侨乡的社区历程,实际上也是商号发展的历史[14],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腾越厅志》记载:“上则珠宝,次则棉花,宝以璞来,棉以包载,骡驮马运,充路塞道。”[15]可以看出,当时腾冲作为商业要道的繁荣景象。以上三个商帮所在地,也成为著名的川滇缅印的重要中转站和各类商品的集散地。

3.侨乡特有的建筑艺术。侨乡建筑艺术是反映侨乡文化的显著标志。无论是腾冲和顺侨乡,还是大理喜洲侨乡,都包含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早期侨居东南亚各国的华侨,除在当地置产购业外,还将西方的建筑风格带回侨乡,并与本土的建筑风格相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如:喜洲的严家大院,既传承了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风格,又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和顺的八大宗祠建筑风格各异,寸氏宗祠具有典型的中西建筑风格,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之一。(www.xing528.com)

除此之外,在海外华侨往返于故乡的过程中,地方风俗习惯、语言表述、饮食文化等也在互动过程中得以在海外和侨乡传播、杂糅,并通过一定的时间历程融合在侨乡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有别于其他村镇的显著特点。

综上所述,反映出云南传统侨乡与《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侨乡卷》概括出的侨乡,主要特征是有很大一致性的:第一,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人数众多;第二,与海外亲友在经济、文化、思想诸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尽管本地人多地少,资源缺乏,但由于侨汇、侨资多,因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第四,华侨素有捐资办学的传统,那里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等。[16]这种一致性映射出一定时期以来中国传统侨乡的典型特征,从而成为辨别侨乡的“标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