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缺乏敬畏影响与教师工作

教育缺乏敬畏影响与教师工作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教育缺乏敬畏所导致的消极影响是全面的,甚至是基础性的。一方面,由于对教育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因而导致教育领域中一再出现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特别是由于教育政治化现象抑制了教育内部理性思想和观念的自然发育和成长,影响了教育主体思想的成熟和巩固,因而使各种非理性的意识和观念得以侵入到教育的肌肤之中,对教育的精神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教育缺乏敬畏影响与教师工作

教育缺乏敬畏所导致的消极影响是全面的,甚至是基础性的。

一方面,由于对教育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因而导致教育领域中一再出现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比如,我们的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人事组织部门,在决定各级学校的领导人选时,有许多明显的条件规定,如年龄、学历、职称、政治面貌等,然而在最应该注意的是否具有教育家素养问题上,却往往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又如:在我们的理工科大学中,许多教师多是在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教师职业训练的情况下走上学校讲台的。他们的教学工作,往往变成了他们学习、实习教师职业的训练过程。他们中的有些人,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和引导,实际上终生都没有学会当教师,但也在大学里教了一辈子,他们对学生的贻误是可想而知的。再如,在我们的许多大学中,教育研究往往被看成可有可无的事情。在一些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常常充斥着一些既无相应能力也根本没有兴趣研究教育的人员。他们中一些人是退居“二线”的校、院、系的领导,高教所成了这些领导们的退休过渡之地;甚至,高教所有时也是学校闲散人员、不好安排的富余人员的聚居之地。种种这类现象,足可反映出人们在观念上对于高教研究活动的轻视。这种状况下,怎么会出教育科研成果?怎么会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这种数量不少的不合格教师及不合格研究人员充斥教育实践及教育研究领域的现象,又与人们在教育本质、宗旨、规律等问题上的简单化认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根本上制约了教育获得本质性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必然的了。(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教育缺乏尊重和敬畏态度,进而产生忽视教育本体的价值和意义,忽视教育事业必须的科学性、严肃性、神圣性意识,久而久之又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实践模式,转化为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甚至可能转化为教育文化的主流意识。这一切均可能使现在教育领域中已经极其强烈的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倾向不断得到强化和延续。特别是由于教育政治化现象抑制了教育内部理性思想和观念的自然发育和成长,影响了教育主体思想的成熟和巩固,因而使各种非理性的意识和观念得以侵入到教育的肌肤之中,对教育的精神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表现为以下方面:(1)当前教育活动领域中功利主义意识极度膨胀,“唯经济、唯科学”成为弥漫于教育领域中的强劲潮流和不散迷雾。从普通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到高等教育中的“证书崇拜”;从有些小学生口中呼出的“中大奖、当大官、挣大钱”理想,到大学校园中难见尽头的考试作弊、学术腐败、“官本位风气,都展现出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强势地位。(2)教育活动中的弄虚作假现象和陈腐、庸俗的市侩风气严重。毫无疑问,弄虚作假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某种直接的或间接的功利性目标,而且还常常表现为一种组织性、集体性行为。这突出表现在,为了在上级组织的检查、验收、评估等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好结果”,不惜发动全校的教职工,有时甚至包括学生,进行集体性的弄虚作假。有的为了保证这些弄虚作假的表面功夫获得成功,还特地制定了一些为确保弄虚作假行为得以推行的预警式惩罚“制度”,甚至有的高校校长在全校的教职工大会上宣布:教职工中“谁若砸了学校的牌子(即向检查组人员举报了本校弄虚作假的行为或事实),学校就砸谁的饭碗(即停止其工作)”。这种以集体性身份弄虚作假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职工们进行的极其恶劣的反教育行为的示范,它既会进一步诱发学生和教师的弄虚作假行为,又会使种种盛行的弄虚作假行为“合法化”。这种集体和个人作假行为的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使学校中考试作弊、学术腐败、贪污贿赂、徇私舞弊等丑恶行为不仅不显其丑,反而更加理所当然地泛滥起来,使教育环境普遍性地趋于恶化。这种状况下,教育的方向无疑会偏离,教育的品格无疑会被扭曲,教育的神圣、尊严、价值、意义,无疑都会在这样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日趋丧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