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都临淄:中国古都的发现与研究

齐都临淄:中国古都的发现与研究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国都城临淄城,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随后,山东省图书馆王献唐考察临淄封泥出土地点,并对齐故城的形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考证。齐都临淄由大、小两城组成。临淄齐故城扩展推测示意根据《左传》《史记》中围城焚郭等事件所提供的线索,可知春秋姜齐都城郭内有宫城,且宫城位于中心地带[17]。因此大城东北部西周春秋时期文化遗存集中分布的这一区域,有可能就是姜齐所都临淄城之所在。

齐都临淄:中国古都的发现与研究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为齐侯,都营丘,后又徙都薄姑。自齐献公元年(公元前859年)由薄姑迁都于临淄直至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临淄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历600余年。

齐国都城临淄城,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派李济、吴金鼎到临淄实地考察。随后,山东省图书馆王献唐考察临淄封泥出土地点,并对齐故城的形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考证。1940~1941年,日本学者关野雄连续到临淄调查,对齐故城城垣进行了测量,并对临淄齐故城的形制进行了复原研究[13]。1957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该遗址做了初步的调查、钻探与试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夏至1970年代初,山东省文化主管部门会同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对城址进行了系统的勘探和重点试掘,大体探明了城址的范围、形制和城垣的保存状况,初步了解了城内的文化堆积、交通干道、排水系统手工业作坊、宫殿建筑和墓葬等遗存的分布情况[14]。1976年至80年代,又在城内的多处地点以及大城北墙、大城西墙(含排水涵道)、小城北墙等处进行了发掘。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临淄城的周围又发现并发掘了大批中小型墓葬和若干大型墓,初步建立起了临淄地区齐墓的年代分期序列[15]

齐都临淄由大、小两城组成。其中位于大城西南,部分嵌入大城西南角的小城,始建年代约当战国早中期,极有可能是田氏代齐后始建的新宫城;而西周时期的遗存,仅分布于大城的东北部,只在大城北墙的东段发现了夯土城墙的线索。

据分析,在小城兴建前,春秋时期扩建而成的大城大体呈纵长方形,占据了后起小城的东北部区域。其东西约3500米,南北约4100米,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发掘者指出,大城西区和东南区,主要是战国和汉代的文化遗存,也发现了春秋晚期的遗存;而大城西墙经解剖,确认最早的墙垣始建年代不早于春秋晚期,或为战国早期[16]。所以,目前所知大城的始建年代及大城区域被普遍利用的年代,只能上溯至春秋晚期。(www.xing528.com)

与西周时期的城垣一样,早至春秋早中期的夯土城垣,也仅见于大城北墙东段一处。而春秋时期大部分时段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似乎也仅限于西周时期开始兴盛的东北部。临淄大城内文化堆积最为丰厚、遗迹最为复杂的地带是东北部,尤其是河崖头村西南和阚家寨村东北一带的“韩信岭”高地,文化堆积厚3~4米,发现了夯土遗迹。1960年代在河崖头一带探明大、中型墓20余座和大型殉马坑多座,有的大墓带有墓道;在河崖头村西清理的几座大、中型墓均棺椁齐备,墓室内积石、积炭,有单墓道,残存铜车马器、乐器兵器,以及玉器、石磬等,墓主应属上层贵族,墓葬年代在春秋中晚期。1970年代清理的5号东周墓是一座春秋晚期的“甲”字形石椁大墓,在墓室的东、西、北三面有连成一体的大型殉马坑,已清理的部分出有殉马228匹,根据密度推算,全部殉马当在600匹左右。发掘者推测这一带应属姜齐的贵族墓地即“公墓”所在。这和春秋时期其他诸侯国都城中“公墓”置于郭城内的布局状况是一致的。

临淄齐故城扩展推测示意(《临淄齐故城》)

根据《左传》《史记》中围城焚郭等事件所提供的线索,可知春秋姜齐都城郭内有宫城,且宫城位于中心地带[17]。因此大城东北部西周春秋时期文化遗存集中分布的这一区域,有可能就是姜齐所都临淄城之所在。在对勘察报告的检核中,我们注意到,上述大城中部南北向干道,在与大城北部东西向干道交汇后西折约100米,到与大城中部东西向干道交汇处又向东折回100米左右。根据城市遗址复原的经验,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大可能是该处有无法拆移的重要建筑物,后形成的干道只能避开它而沿其西缘继续南行。这一现象使我们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断:在上述两条东西向干道和向西折曲的南北向干道围起的阚家寨一带,极有可能是姜齐的宫城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