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区心理疾病防治实践:促进心理健康

中国社区心理疾病防治实践:促进心理健康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国内一些学者对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了当前中国社区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因此,在中国以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社区心理疾病防治实践:促进心理健康

中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经十年左右,对维护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社区心理健康促进方面也已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一)中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004年桂林市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免费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站,安排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定期到社区免费坐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把心理卫生知识带到普通居民身边。2004年新疆克拉玛依区建立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一个专业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政府职能中心,通过心理健康辅导站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积极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证明,行政干预与心理卫生工作高度结合的三级网络管理模式是和谐统一、多层次的健康教育网络模式,其发展态势良好,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宗旨。2006年杭州市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四级模式,通过社区级、街道级、区级、市级四级的心理服务机构,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逐步扩大心理危机干预范围,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对重性精神疾病监护率达99%以上。

总之,中国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有条件的社区正在通过各种努力来尝试提供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努力的方向是在原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把对心理疾病的防治拓展到心理知识的宣教普及、常规卫生保健、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二)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一些学者对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了当前中国社区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吴均林(2004)调查了武汉、深圳部分社区的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了解到有85.26%的人愿意接受心理卫生服务,并且有75.79%的人认为需要心理卫生服务,约67%的人希望社区开展专家咨询和定期讲座,表明社区居民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有比较迫切的需求。但是中国目前的心理卫生服务基本上仅限于医院心理咨询,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国外早已将心理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之中,并且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在中国以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

1.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中国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主要有卫生、民政、公安系统的精神病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或心身科、设立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还有社区的精神病康复站与心理指导点,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劳动部门主管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这些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各有侧重,但均存在一些局限性,难以满足普通人群与心理疾病患者的所有需求。由于这些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属于不同主管部门与专业资格认证系统,这些机构均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缺乏有效的“无缝链接”及转诊机制,因此如何有效整合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完善服务体系,以满足广大民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2.对心理健康的公共卫生性质认识不足,未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心理疾病属于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密切相关,不但许多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而且有时躯体疾病患者会伴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此时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则会影响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及转归,因此应将心理疾病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但由于目前公众与某些政府部门对这一特点尚缺乏充分认识,因而在大多数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尚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涵盖进去,导致许多心理疾病患者错过了早期诊治的机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www.xing528.com)

3.社会公众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不足

虽然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很高,但是由于缺乏持续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对心理疾病的知晓率很低,缺乏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对心理疾病患者抱有偏见、歧视,甚至排斥的态度,而心理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则讳疾忌医。2002年在中国10个地区所做的一项有关精神卫生知晓率的调查数据显示:基本知晓者仅有5.9%,较少知晓者则占65.5%。可见,公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及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可能是导致心理疾病的识别率低、治疗率低和复发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卫生部所做的相关调查结果还显示,社区居民对心理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63.3%的调查对象把精神病和神经病混为一谈,46.5%的调查对象不知哪里有精神卫生机构,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并及时就医,全国地市级以上综合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

4.缺乏专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与专业能力是提供高水平心理健康服务的前提,然而目前中国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严重不足,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如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健全,针对儿童及老年等人群的专业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心理健康保健师、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卫生工作者、康复治疗师则基本缺乏。同时,缺乏专门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由于现有的工作人员成分复杂、缺乏专业培训、服务内容单一,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以上海这样一个精神卫生资源相对充足、三级防治网络相对完善的地区为例,目前每个社区的精防专/兼职医生也基本只有1人,需要负责400多名重性精神病患者,连完成基本随访都不可能,更无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社区康复训练与指导。相对中等发达国家每10万人就拥有18名精神科康复师和15名精神科社会工作者的水平,上海更远远无法满足。另外,教育系统的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多数不是专业人员出身,有的还是兼职人员,近年来劳动部门主管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人员也很少有受过系统专业训练,这些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培训与督导,方法单一,因缺乏精神医学专业知识,难以早期识别心理疾病,缺乏转诊的通道与机制,导致心理疾病治疗的延误。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能力是提高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

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有待拓展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由于其方便、可及性强,对满足社区居民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对心理疾病的偏见等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并未受到重视。有研究显示,60%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寻求服务者都存在心理疾病,说明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存在巨大需求,但因就诊时未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或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未能得到及时诊治,这是导致心理疾病识别率低、接受治疗率低、治疗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服务,以便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中也明确提出:“各地要制订政策措施,将心理疾病的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这说明中国政府已认识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中并进一步拓展其功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需求。

6.社区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家庭和社区是受到心理疾病影响的直接相关利益群体,也是心理疾病患者获得生活关怀、心理支持、医疗护理服务、经济救助等积极力量的重要参与者。因此社区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研究证实社区干预模式对心理疾病不仅在疗效上能起到优于医院治疗模式的作用,同时也使得社会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医疗费用得以降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公众与非心理专业人员(如综合医院医生)对精神/心理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知晓、识别。中国有相对完整的社区服务网络与组织结构,在社区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许多健康促进项目都是通过社区来实施的,因此充分利用与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将会有效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降低心理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