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心理学与生活:特征整合理论

认知心理学与生活:特征整合理论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Schneider和Shiffrin研究的启发,Treisman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现在一般都称之为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报告了一些支持特征整合理论的实验结果。Treisman和Gelade将这一结果视为对个别特征的侦测是自动的证据。将两种刺激中的特征组合在一起显然是错误的,报告中的这种联合也是一种错觉。Treisman在综合这些观点之后认为,个别特征能被自动地辨识,所需的心理努力很少。而明显需要心理容量的是特征整合,将片段的信息组合在一起以识别更为复杂的事物。

认知心理学与生活:特征整合理论

现在也许你已经注意到在对知觉和注意的探讨过程中,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事实上,认知心理学的这两个领域是高度交错的,研究其中一个领域的学者肯定也非常熟悉另一个领域。你也许会问,注意和自动性在知觉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或者反过来,知觉在注意和自动性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因为本章中我们讨论的许多实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对熟悉刺激的知觉和辨认。受SchneiderShiffrin研究的启发,Treisman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现在一般都称之为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其主要观点是,人们通过两个不同的阶段知觉事物。在第一个阶段中,加工是先于注意的或自动的,我们对事物的特征进行登记,如它们的颜色或形状等。在第二个阶段中,注意使我们能够将这些特征“黏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事物(Tsal,1989a)


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成为一个使用较少注意资源的游戏高手。

Treisman报告了一些支持特征整合理论的实验结果。在一项实验中(Treisman & Gelade,1980),研究者呈现给被试一系列简单的事物(如字母),它们在一些特征上(如颜色或形状)存在不同。要求被试找出一个特定的东西,比如,一个粉红色的字母或一个字母T。如果被搜寻项与其背景项在关键特征上有所区别(如在绿色或棕色项中的粉红项,或字母O项中的T),那么目标项就能从呈现中凸显出来,背景中的项目数量不会影响被试的反应时间。Treisman和Gelade(1980)将这一结果视为对个别特征的侦测是自动的(只需要很少的注意或集中,并且是并行发生)证据。因此,侦察到一个圆圈、蓝色或其他任何单独特征是相对容易的。你可以用图4-12上的刺激自行对此现象进行检测。

在另外一个条件下,研究者要求被试寻找一个具有综合特征的事物(如粉红色的T)而构成背景的事物具有一个或其他的特征(在本例中,背景包括粉红色的非T项和非粉红色的T)。在这样的条件下,被试的反应随背景项数量的不同而改变。TreismanGelade(1980)认为,寻找一个联合或组合的特征需要控制的、非自动化的加工。

有趣的是,TreismanSchmidt(1982)后来的一项研究表明,当注意被转移或“超载”时,被试会因为Treisman所称的错觉联合(illusory conjunctions)而犯整合方面的错误。请看这样的一个例子,如果不加注意地快速瞥一眼窗外的红色“本田思域”车(Honda Civic)和蓝色“凯迪拉克”车(Cadillac),稍后再问你看到了什么车。你可能会说是“一辆蓝色的本田思域”。将两种刺激中的特征组合在一起显然是错误的,报告中的这种联合也是一种错觉。(www.xing528.com)

在证明此现象存在的一项实验中(Treisman & Schmidt,1982),让被试看两个黑色的数字,它们各自呈现于两边由三个较大彩色字母组成的排列中,而且呈现时间很短(为200毫秒)。要求被试注意并且背出这些黑色的数字,实验者尤其强调了准确的重要性。被试在报告数字之后,还要报告出它们的位置(左、右或者中间)、颜色以及任何他们所看见字母的名称,而且只要求报告那些他们觉得非常有把握的信息。被试在52%的报告中能提供关于字母的正确信息,但是还有39%的报告是错觉联合(如用红X来代替一个蓝X或一个红T)。换言之,当承受心理压力时,人们便会以错觉联合的方式错误地将特征组合在一起。


图4-12 特征综合研究中的刺激示例

注意相对于图4-12b中找到灰色的X而言,图4-12a中找到一个黑色的S是多么的容易。

Treisman在综合这些观点之后认为,个别特征能被自动地辨识,所需的心理努力很少。而明显需要心理容量的是特征整合,将片段的信息组合在一起以识别更为复杂的事物。因此,根据Treisman的理论,知觉个别特征只需要很少的努力或注意,而将特征“黏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完整的事物就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注意。许多研究者(Brian & Klein,1989;Tsal,1989a,1989b)都已证实了该理论的预言,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和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