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体性:本体论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体性:本体论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体性与西方传统哲学形态的两离性特点对照,中国传统哲学的形态明显地是一体性的。中国哲学中倒是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叫做“道不离器”,或曰“理在气中”,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哲学一体性的形态特征。有许多论家更是明确指出道与器、与天地万物的一体性。中国哲学中显然是不存在这些条件的,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哲学根本就没有开辟出和进入过一个纯粹靠概念思辨的领域。

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体性:本体论研究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体性

与西方传统哲学形态的两离性特点对照,中国传统哲学的形态明显地是一体性的。中国哲学中没有在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之外再分离出另一个世界的观点,也没有一种存在于经验之外的独立的理论领域。中国哲学中倒是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叫做“道不离器”,或曰“理在气中”,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哲学一体性的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较早提出道器关系且产生较大影响的,见于《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这话来看,道和器是以形为过渡或中介的。又见同篇:“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形当与象是一类的东西,而象,显然是指《易经》中的卦象。联系起来考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似是指示把握《易经》的道路:从有形质的具体事物上升为一般的形、再由形而无形达乎对道的体认。这同王弼《周易略例》中说的读《易经》方法——“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是一致的。这里的言是指解说卦象的文字,多用具体例证。读《易经》当不拘泥于由文字标明的具体例证而达到道的境界,但这一步太大,不易跨出,可依象指示的方向去做。象比具体例证抽象,依言到象的方向,再进到意即道,当进一步抽象。这样,由于有了形或象的中介,道和器是沟通的。

有许多论家更是明确指出道与器、与天地万物的一体性。《管子·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可以理解为是从空间范围内肯定,道和天地万物的一体性。《庄子·知北游》中的一段话则说明道遍及万物:

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足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www.xing528.com)

举道的所在之所以要“每下愈况”,恰恰是为了突出即使在那些低下、无生命、无用处的事物中,道也是在其中的。正如王夫之说:“括天下之有知无知,有情无情,有质无质,有材无材,道无所不在。”(《庄子解·知北游》)

古人也发表过一些似乎是与此矛盾的说法,这些说法几乎可以使人误以为中国哲学中的道是可以脱离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如《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前面引庄子书中的话说明道是遍在于万物之中的,但同一部书中对道又作过这样的描述:“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但是深入思考的话应当承认,这些话并不足以说明道是在现实世界之外的独立存在。上面引的话的意思是说,道比天地万物在时间上在先,又说道生出了万物。可是,时间上的先后并不足以成为划分现实和现实之外的两个世界的标准;由道生出万物,更不能成为道脱离现实世界的理由,“生”这个概念恰恰表明道和万物在同一个世界里。

说到这里我们要谈一下朱熹的情况。因为他说过,“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天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光从这些话看,朱熹强调理在气先的口气十分坚决,可能正由于此,有人把朱熹当成是中国最大的本体论者。不过这个结论是很可怀疑的。因为朱熹还说过这样的话:“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或问: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以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非别为一物,即存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理亦无挂搭处。”“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后有气邪?后有理先有气邪?皆不可得而推究。”(《朱子语类·卷一》)这些引文表明朱熹认为理与气是不可分的;也透露出理在气先的观点是在门人一再逼问下勉强的答复;或者,他对理和气孰先孰后的问题干脆采取不可知的态度。总之,朱熹关于理和气孰先孰后的观点,是前后矛盾,不能定论的。既然连中国“最大的本体论者”朱熹在这个问题上都不明确,其他的人想来就不必去说及了。

其实,如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的那样,即使承认了道的先在性、道作为生发万物之母,或理在气先,它同西方的本体论是现象之外独立存在的原理世界还是有根本区别的。在先不一定要割裂、分离,而本体论,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直到康德所批评的纯粹理性概念推论的形而上学,则是在现象世界之外的。由于本体论存在于现象世界之外,其原理不是从经验中概括得出的,因此,只能靠概念本身的逻辑推论;而概念的逻辑推论之所以可能,其前提又须有一套经过哲学家改造的从逻辑方面加以规定的语言。中国哲学中显然是不存在这些条件的,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哲学根本就没有开辟出和进入过一个纯粹靠概念思辨的领域。朱熹说理离开气便“无挂搭处”,那样的理“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朱子语类·卷一》)这话很形象,它反映出中国哲学中当作“名”来看待的概念,离开了“实”,即概念的对象,便无意义可寻,“无挂搭处”;这样的概念也不会作逻辑推论,即“不会造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