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历程与概况

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历程与概况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聚落研究是建立在民居研究之上的。中国的民居研究历程大致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的开拓局面、50年代的地位确立、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的普及认识、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的停滞不前、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的蓬勃复兴、80年代末至今的多元发展这六个时期[18]。聚落研究中最为常见的是案例研究。

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历程与概况

中国的聚落研究是建立在民居研究之上的。中国的民居研究历程大致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的开拓局面、50年代的地位确立、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的普及认识、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的停滞不前、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的蓬勃复兴、80年代末至今的多元发展这六个时期[18]。从多元发展时期以来,专注于传统建筑单体的民居研究逐渐扩展到了对聚落整体的研究,如陈志华教授提出的“乡土建筑”的研究框架,认为对传统民居与聚落的研究就是对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圈的研究,将研究拓展到聚落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更综合而整体[19]。

聚落研究中最为常见的是案例研究。一方面是共时性的形态解析,基本属于建筑形态学研究范畴,通常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地理经济、选址布局的分析开始,继而考察组团结构、道路与街巷空间的布局等,然后再解析其中的典型民居与公共建筑(寺庙祠堂、戏台等),就其平面、立面、剖面、构造与装饰、材料与色彩等方面进行探讨,进而形成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全方位形态解析[20]。另一方面则是历时性的发展与变迁研究,也涉及传统的更新与保护,是建筑学与历史、地理、人类学等广泛交叉之后所形成的新的研究视角与领域[21]。

随着聚落研究的广泛开展,逐渐出现一些更为深入的专题研究,如对传统聚落的演进机制研究[22],徽州古村落中的水系[23]、巷路[24]研究,对聚落防御性的研究[25],对大学聚落的研究[26],对聚落空间中“极域”的研究[27],等等。而比较研究则是研究深入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产物,较为常见的是不同地域之间聚落形态及其成因的比较[28],或者是传统聚落与现代住区的比较[29],也有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了国内外进行比较研究[30]。(www.xing528.com)

建筑史范畴的聚落研究,一方面是对特定历史时期聚落形态特征的共时性研究,如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沿岸聚落分布规律[31];另一方面则是对古代聚落的起源、发展与变迁所作的历时性研究,如三峡房屋与聚落产生的由来及其变迁过程研究[32]。此外很多文献关注古代原始聚落与城市之初的演变关系,林志森探讨了原始聚落到“城”的演变过程[33]。

随着传统聚落的日渐稀少,其文化价值不仅成为学术圈内的重要话题,也逐渐得到了大众和媒体的普遍关注,如近些年开展了“中国景观村落”的评选活动[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