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城市居民动物食品室内需求研究:研究目标与内容

我国城市居民动物食品室内需求研究:研究目标与内容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进行介绍。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在人均收入和消费结构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

我国城市居民动物食品室内需求研究: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一章 导  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变化中的居民消费需求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对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的户内消费需求特征、结构变动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本章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进行介绍。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在人均收入消费结构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城乡居民1978—2009年的人均收入和恩格尔系数变化如表1-1。

表1-1 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李晓晨、连飞:“从恩格尔系数和收入看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差异”,《青海统计》,2008年第2期。

就收入方面来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了2009年的17174.7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8.9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上升到了2009年的5153.2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8.61倍。伴随着收入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从表1-1中可以看到,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自1978年以来总体呈现曲折向下的趋势。这是消费结构优化、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其中,在1978—1995年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大于50%,追求温饱是这一阶段消费的主要特征。1996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并在1996—1999年间从50%向40%平稳下滑。2000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9.4%,跌破了40%的大关,此后的十年中恩格尔系数始终在37%左右徘徊。根据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按照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富的标准(参见附录1),自2000年起,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富裕水平。[1]对比来看,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在1983年之后达到60%以下,实现温饱,并在2000年跌破50%,实现小康。可见,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也获得了显著提高,但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方面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还是比较滞后的。

结合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指标的变化来看,城乡居民在减少食品消费比重的同时,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比重也在同期下降,而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的消费支出比重都明显提高。(参见表1-2和表1-3)

表1-2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构成  单位:%

注:人均消费性支出= 10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表1-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  单位:%

注:人均消费性支出= 10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伴随着我国居民的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人们的食品消费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且开始追求吃好,对食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城乡居民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副食消费比重上升。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粮食由1990年的130.72千克下降到了2009年的

千克,消费量比1990年增长71.01%。可见,在居民的膳食消费中,高蛋白高营养的动物性食品越来越受到居民的偏爱。第三,家庭外出就餐次数渐渐增多,消费支出相应增加。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在外用餐支出976.06元,其占食品支出比重为21.79%,比上一年增长1.2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分析显示,伴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在三十多年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以食为天”——食品消费无疑是居民最基本的消费,而动物性食品又在我国居民的食品消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在我国居民的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结构特征上有明显地反映。那么我国居民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的现有特点是什么?三十多年来消费需求结构是如何变动的?影响居民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的因素又是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意义

研究我国居民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的结构变动路径、现有特点和影响因素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科研究的高度来说,消费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和核心概念,消费理论以及居民消费问题作为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在当前我国,研究居民消费问题更是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在欣喜于我国居民消费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应该看到在我国GDP增长过程中,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的拉动力出现了持续减弱的态势;而且,无论是在消费结构、消费质量方面,还是在消费信心、消费方式、消费文化领域,我国居民消费都还处于较低的消费层次。在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我国经济外需的情况下,启动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成为我国经济“保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这使得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特征与趋势进行研究和把握,从而在相关政策层面有的放矢。

第二,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结构和特征能够反映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变化和饮食合理程度,是反映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营养健康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状况,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居民的饮食特点,并引导居民合理膳食,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和贸易。消费结构的变动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是因为消费具有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实质上是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和消费引导来配置资源。因此,先有需求和市场,然后才有生产和供给。通过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资源从效率低的部门流向效率高的部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其流动的基础和流动的最初指示就是各种产品消费数量的变动。因此,了解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征,可以为畜牧业和养殖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

第四,由于畜牧业的养殖原料是粮食,因此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的变化间接对粮食供应提出要求。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我国政府乃至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对于畜产品需求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粮食供需的矛盾。了解我国居民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特征对于制定相关农业政策、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关系到居民健康、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粮食安全。因此,针对我国居民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书研究的目标是对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的户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总结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户内需求的特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产销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战略参考。具体来说研究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利用可获得的最新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户内需求的结构特征,重点讨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城镇居民相关食品的户内需求如何对收入和价格等主要经济因素的变化做出反应。第二,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的户内需求是否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如果确认变动存在,那么进而讨论变动的时间路径和变动原因。第三,分析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户内需求的影响因素,讨论主要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如何共同起作用,影响相关食品的需求,力求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的户内需求特征。

二、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研究目标,本书将研究内容分为七章,其中用三个核心章分别分析三个研究目标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具体安排如下:(www.xing528.com)

第一章“导论”,对全书内容进行导读性简介,对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创新之处进行介绍;

第二章“文献综述”,全面回顾各种经典消费需求理论的核心观点,总结国内外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的研究现状,发现相关成果在本研究中的可借鉴之处,并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空白;

第三章“动物性食品户内消费需求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讨论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总量、消费结构、以及收入和地域造成的消费需求差异,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需求的主要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并通过梳理美国和日本居民的动物性食品需求演变过程,探讨其对我国居民相关消费趋势的启示,为下文进行实证分析提供研究基础;

第四章“现阶段动物性食品户内需求特征的实证分析”,是本书的第一个核心章,利用可获得的最新截面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城镇居民对六类动物性食品的需求特征,重点讨论当前主要经济因素对于相关食品需求的影响,包括需求的收入(支出)弹性和价格弹性;

第五章“动物性食品户内需求结构变动识别模型的建立和实证检验”,作为本书的第二个核心章,本章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改革开放以来动物性食品户内需求的结构变动时间路径,发现30年来我国居民对于相关食品的需求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何时发生了改变、为什么会发生改变;

第六章“考虑社会人口特征变量的动物性食品户内需求研究”,这是全书的第三个核心章,在第四章和第五章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混合数据,分析主要社会和人口特征因素如何与经济因素共同作用,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的户内需求;

第七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对前文各章节做出总结,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一、研究方法

居民消费的宏观集合效应具有复杂的微观基础,同时居民消费的结构变化涉及到多元化的视角和维度,因此,本书内容综合运用了规范研究结合实证研究、定性分析结合定量研究、横向对比结合纵向对比、趋势分析结合国情分析的方法,力图实现对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户内消费需求的全面考察和动态研究。其中,实证分析是本书使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本书内容的研究视角主要从宏观和中观展开,而不特别研究市场营销学关注的微观消费者行为;本书内容研究切入点包括需求的截面特征、纵向结构变化、以及需求与各个经济、非经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全书的研究框架可通过下图表示。

图1-1 本论文研究框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的户内需求。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如下:

(1)动物性食品

动物性食品是指来源于动物的可供人食用的肉、蛋、乳及其制品和副产品。(线洪臣、李宏,2005)具体来说,包括畜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禽肉(鸡肉、鸭肉等)、蛋类、水产品(鱼类、虾类等)、奶类及其制品等。由于奶类及其制品在实际消费中与其他各类动物性食品的替代性相对较弱,以往的部分研究中没有将之纳入到实证模型分析的范围内[2]。本书依照这种做法,只在描述性分析中对奶类及其制品的消费总量和结构进行了分析,而在实证分析中涉及到的动物性食品只包括畜肉、禽肉、蛋类、水产品,不包括奶类及其制品。在各章具体的分析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数据的可得性,对各类动物性食品的归类处理略有不同,具体请见各章的数据描述部分。

(2)户内消费

居民对食品的消费包括家庭内消费(即户内食品消费)和在外用餐(即户外食品消费)。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居民在外用餐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针对户外食品消费进行研究,并将之与家庭内食品消费分开讨论。但是,在外用餐数据在我国还是相当匮乏的。因此,鉴于数据资料的限制,本研究只讨论居民在家用餐时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即动物性食品的户内消费需求,而把户外消费作为一个影响户内需求的变量在研究中加以考虑。在具体讨论时,本书使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每年购买食品数量作为相关食品的户内消费需求数据。

(3)城镇居民

我国居民的消费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因此在相关消费研究中要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行分析,或者进行对比分析。城镇居民是我国动物性食品消费的主体力量,以2007年的肉类消费为例,城镇居民的消费量占全国总消费量的62%。(夏晓平等,2010)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分析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的特征和趋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整体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的发展和变化方向。因此,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现状,本书只针对我国城镇居民的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进行研究。

第四节 创新之处

本书以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的户内需求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从定量角度对我国城镇居民相关消费需求的特点和动态变动趋势进行了多维度的描述,实现了消费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学人口学、社会学、政策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本书在如下几个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第一,通过对比部分发达国家居民的动物性食品需求演变过程,总结相关食品需求变迁的一般规律,据此讨论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户内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这种横向对比在专门针对动物性食品需求的研究中并不多见;

第二,在针对动物性食品需求的现有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多数只更新到2006年,因此本研究利用可以获得的最新数据(2008年),发现现阶段我国居民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的新特点。同时,改变以往部分研究中对牛羊肉食品的综合讨论,在研究中对动物性食品进行细分,更加细致地分析居民对于牛肉和羊肉需求的不同特征,并在利用省际平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时使用按收入分组的数据,这一做法否定了一定时间和地域内收入在所有居民中平均分配的假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使用省际均值可能产生的偏差;

第三,虽然居民对于肉类和水产品的需求结构变动一直以来广受各国学者的关注,但在针对我国居民动物性食品需求结构变动的研究中,讨论时间转变点的较多,对渐进式结构变动的可能性研究很少。本书在研究中利用动态渐变式结构变动AIDS模型对居民动物性食品户内需求结构变动的时间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了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户内需求的结构变动时间段;

第四,专门针对我国动物性食品户内需求的研究不多。相关研究中通常使用户内需求量代替户内加户外需求总量,或者依照袁学国(2001)于1999年进行的居民调查结果对户外用餐中各相关食品的消费量进行粗略估计。随着城镇居民在外用餐的不断增加和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这些数据处理方法都可能会给研究结论带来偏差。本书将动物性食品的户内需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几乎理想需求系统模型的修正,讨论收入、价格、地区差异、城市化程度、家庭规模等经济和非经济变量对于居民户内需求的影响,在研究中把户外用餐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对待,更加严谨地讨论城镇居民户内食品需求的特征及其对各影响因素的反应程度。

【注释】

[1]根据恩格尔系数,我国城镇居民在1996年实现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过渡,在2000年实现从小康型向富裕型的过渡;而农村居民则在1983年达到温饱型生活,并在2000年进入小康型生活。但是,这一结论往往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感受相背离。在目前情况下,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在我国应用存在缺陷,例如,恩格尔系数忽略了饮食结构的差异、各个时期价格指数的差异、以及个人消费支出与社会福利支出的差异等。(贾小爱、李云发,2009)因此,恩格尔系数可以作为消费结构变动的重要参考,但不能单纯依照这一系数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进行分析。

[2]例如:刘秀梅、秦富,“我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