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杂家研究:《吕氏春秋》的农家政策实施

先秦杂家研究:《吕氏春秋》的农家政策实施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三,社会政治的等级制。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的尚贤主张和政策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行。《吕氏春秋》中有农家言四篇,集中论述了它的“上农”政策思想。

先秦杂家研究:《吕氏春秋》的农家政策实施

三、政策、制度思想

(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思想

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的作者们,在秦即将统一天下的前夜,本着为行将建立的封建统一的大帝国设计理想政治蓝图的目的,他们集合诸子百家政治思想之长,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其一,分封制。《吕氏春秋》主张实行封建的分封制。其云:“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以大使小,以重使轻,以众使寡,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122]这是他实行分封制的方案。至于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曰:

权轻重,审大小,多建封,所以便其势也。王也者,势也。王也者,势无敌也。势有敌则王者废矣。……故先王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适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123]

实行分封是为了安定天下,防止因疑而生争、因争而生乱。我们知道,秦国商鞅变法之时起就在全国普遍实行县制,商鞅变法时“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124],之后由于兼并战争的扩张,国土面积增大,县的数目也不断增多,逐步又在县之上设置郡,郡县制就成为秦国主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分封制和郡县制相比较,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也更加有利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事业。吕不韦在天下依然是诸侯割据的现状下,提出与秦国现行体制不同甚或是对立的分封制,这和秦国统一天下的大目标是相矛盾的。吕不韦的分封制也许是权宜之计。因为,“西汉初年确实实行过封建的分封制。刘邦当时不这样做就不可能统一天下。历史就是这样走着迂回曲折的道路的。”[125]其二,官僚制。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权,为了加强对官吏的控制和管理,实行的是异于贵族世袭制的官僚制度。官僚制下,所有的官员都是君主的奴仆,君主可以随时任免,官吏对君主负责,君主“督名责实”对官吏进行考核,并以赏罚驾驭群臣,君主通过群臣来控制天下。其三,社会政治的等级制。《吕氏春秋》的等级制理论是以“十际”关系的论述而展开的。《一行》篇中强调要严厉区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的“十际”。“十际”既是人伦关系,也是社会等级关系。认为“十际”的这种关系不能乱,否则的话就会“与麋鹿虎狼无以异”[126],“《吕氏春秋》拼凑了儒、法、名各家的等级制理论,精心设计了一幅封建社会统治结构的蓝图。”[127]

(二)“尚贤”与“上农”的政策思想(www.xing528.com)

《吕氏春秋》主张招纳各国士人为秦国的封建统一事业服务。《求人》篇云: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劳极远。

得到贤人国家就会安定,天下就会大治;失去贤人,国家就会危亡。因此,为了能求得贤人,必须要像先王那样,只要是贤才,无论其出身是多么地卑贱,居住地是多么地遥远,也一定要将其求寻到。当时的秦国已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吕不韦颁布招贤令并广纳门客,各国士人纷纷入秦。《吕氏春秋》的成书就是一显著明证,《吕》书为吕不韦的门客集体创作体现出众多学派学者的思想。其“尚贤”的主张也不主一家之说。“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128]“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甚惟贤者也。”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的尚贤主张和政策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行。因而李斯有言:“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者众。”[129]司马迁亦云:吕不韦“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13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秦国文化繁荣、人才兴旺的现象。

《吕氏春秋》亦主张实行“上农”政策。《吕氏春秋》中有农家言四篇,集中论述了它的“上农”政策思想。它说:“古圣先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以农为本的主要意义是“贵其志”、“易用”,为了更有利于统治人民的需要,其中也部分地隐含了愚民和弱民的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