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发现:动物词语中的文化特性迅速增加!

研究发现:动物词语中的文化特性迅速增加!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某些特定的文化内涵。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汉英动物文化中受宠爱的动物有所不同。众所周知,在汉民族文化里,龙、凤、马、虎等动物享有较高的地位。从古到今,这些动物一直深受汉民族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研究发现:动物词语中的文化特性迅速增加!

2.5.2 增加文化特性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词语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具有相对固定的文化蕴涵和形象感,它使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即鲜明的文化附加义。

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某些特定的文化内涵。这些特定的文化内涵往往由于民族习惯和民族心理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这些跟动物有关、同时又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我们不妨叫做“文化动物词”(cultural animal words)。例如:

dressed up like a dog’s dinner穿着华丽,给人以好的印象

die dog for对某人极度忠诚,效犬马之劳

dog-cheap极便宜的

dog-poor贫穷的

dog-body打杂的,低级船员

dog-sick非常恶心的

dirty dog下流坯

blush like a black dog不害臊,脸皮厚

call off the dogs终止不愉快的谈话

give to the dogs挥霍

go to the dogs堕落,变坏,失败,破产

not(even)a dog’s chance一点儿机会也没有

put on(the)dog装出了不起的样子

文化动物词在日常语言中常常使用。

Paul is as pleased as a dog with two tails that he’s been chosen for the award.保罗对自己中奖一事喜形于色。

Ned came in, looking scared.He was not at all like dog with two tails.内德走了进来,面有惧色,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

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rise with fleas.与狗同睡,一身跳蚤。/同坏人为伍必然吃亏。

It is ill to waken sleeping dogs.别多事。/别惹麻烦。

The dog returns to his vomit.重犯旧日罪恶。

The dog that fetches will carry.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Dog that put up many hares kill none.多谋寡成。(樊斌,2007)

处于同一社会集团中的人们往往把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情感的好恶依附到动物身上,使动物也有了好坏之分。该社会集团中的人们对某些动物持有喜欢、欣赏的态度,那么就会使相对应的动物词语朝褒义方向发展;反之,就会朝贬义方向发展。人们对动物的这种主体价值的评价,往往是以物理世界中动物本身的特征、形体、功用等为基础。一般说来,形体强壮、优美、有价值的动物,容易获得人们褒义的评价,比喻义大体属于正面的、积极的,比如中国人喜欢体积大、分量足的东西;相反,形体丑陋、有害无益的动物,比喻义一般属于反面的、消极的,就往往会得到贬义的文化评价。

英语里的“lion”(狮子)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威武、权势的象征,英国就自比为“lion”,英语中则有“bold as a lion”(胆大如狮),“majestic as a lion”(雄伟如狮)等短语。汉族中的对应动物形象为虎,如汉语中有“虎虎有生气”“如虎添翼”等习语,这些都是褒义。而“老鼠”形象猥琐,偷盗人类的粮食,在中国又被列为“四害”之首,使人产生恶感,汉语成语“贼眉鼠眼”“鼠目寸光”“鼠肚鸡肠”等都是贬义。英语中有句谚语:“It’s a poor mouse that has only one hole.”(穷鼠只有一个洞。)这句话也明显带有不屑的语气。这些都是从老鼠的形象和特征入手来比喻各种小人,因而带有贬义。

动物本身的生物特征只是动物词语褒贬意义形成的一个客观基础,它最终要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而且社会文化对动物词语褒贬意义的制约是置于生物特征的影响之上的。由于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是由一个社会集团中人们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情感的好恶决定的,相同的动物在不同的语言中会产生大相径庭的反映,有时还会出现一褒一贬的情况。(余丽华、付香平,2007)(www.xing528.com)

动物词语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具有相对固定的形象。这种相对固定的“文化继承型”形象不同于一般的随语境而变化的形象,它使一种语言显示出更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另外,对于同一词语,汉英可以具有相同的文化继承型形象,也可以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继承型形象;一种语言里具有相对固定的文化继承型形象,另一种语言不一定具备,而是以自然联想型形象与之对应。

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包括神话宗教、传说、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起着潜在的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没有联想的作用,就不可能有词义的引申。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汉英动物文化中受宠爱的动物有所不同。在汉英两个民族中,人们宠爱的动物有所不同,这是汉英动物文化最基本的区别。众所周知,在汉民族文化里,龙、凤、马、虎等动物享有较高的地位。从古到今,这些动物一直深受汉民族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在汉语言中,这些动物的比喻意义和联想意义很丰富,有关这些动物的神话传说及成语、俗语也最多,可以说这些动物在汉民族动物文化中的文化色彩最浓,最能反映民族文化背景,是汉民族动物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例如,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动物,自古以来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就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汉民族视龙为神圣威严的动物,通常作为皇帝的象征。后汉学者王符对龙的描述极为详细:“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鲮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其背有八十一鳞,具有九阳类,其声嘎如铜盘,口旁有须鬃,颔下有明珠,头上有博山。”可见龙的形象是集多种真实动物于一身。据古代文献以及历代流传下来的石刻图像记载,上古时代伏羲女娲都是人首龙身。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在荆山铸鼎成功以后乘龙上了天。因此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素以“龙的传人”而闻名于世。早在先秦时,凤就有“鸟王、百鸟尊、百禽长、神鸟”之称。凤的联想意义主要为吉祥、威仪,是古代皇后、妃子的指代。马作为古代主要的运载工具,历史上在汉民族心目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从汉语对马的细致分类中可以就看出这一点,《诗经》中提到马的名称多达16种。虎是汉民族心目中的百兽之王,汉民族对虎这一猛兽的敬畏心理从汉语言词汇中可窥见一斑,如“如虎添翼、虎胆英雄”等表示人之勇猛威风,“将门虎子”等比喻人之雄才大略。

英语民族所重视的是“dog”(狗)、“bull”(牛)、“cock”(鸡)等。由于狗一直与英语民族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狗在他们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国人视“狗”为尊贵、友好的象征,他们常说:Man’s best friend is the dog.狗是人之良友。

英语中甚至用狗来比喻某类人物:“top dog”是“重要人物”,“lucky dog”是“幸运儿”,“jolly dog”是“快乐的人”,而“dog in doublet”是“勇敢者”。

2.汉英动物文化中表示褒贬意义的动物不同。动物的功用虽基本相同,但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及气候、地理因素的不同可能会使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文化中享有不同的待遇,使得某些动物名称词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褒贬倾向,反映不同的文化个性。在这些具有不同文化褒贬义的动物名称词中,最突出最典型的当然是龙和狗,此外还有鼠、猫头鹰等。

英语中许多带有“dog”的词语都含有明显的褒义:

A good dog deserves name.好狗应得好骨头。/有功者应受赏。

a clever dog聪明伶俐的小孩

a lucky dog幸运儿

water dog善于游水的人

英语中也有含有“dog”的贬义词语,如“a dirty dog”(下流坯子),但数量较少。汉语恰恰相反,含有“狗”字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词甚至是骂人的词语,如“走狗”“落水狗”“哈巴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腿子”“狗头军师”“臭狗屎”“狗屁”“狗尾续貂”。西方人在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时,对狗在中国语言与实际生活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常常困惑不解。狗在中西文化与语言中的不同遭遇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根源应在文化的差别之中。无论中外,狗的基本功能都是看家护院(当宠物喂养是后起的功能),狗实现看家护院功能的基本手段是又叫又咬,这往往妨碍人际交往。中国人强调集体观念,注重人情交往,而西方国家强调个体的独立性。狗在不同地区的“职业”功能虽然基本没变,但在具有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却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狗的不同遭遇应该是非常自然的。老鼠在中国人的眼中是最令人讨厌的动物,因此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说法。在汉语中,“贼眉鼠眼”“鼠头獐目”“鼠偷狗窃”“胆小如鼠”“鼠肚鸡肠”等词语就有十分明显的贬义色彩。在英语中,“mouse”却没有什么贬义色彩,如“as drunk as a mouse”(醉倒)。老鼠长得黑灰,偷盗食品,咬坏衣物,传播疾病,它的形象与习性当然令人厌恶,但西方人从不同的视角又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老鼠在居室中怕惊动人,总是静悄悄的,因而“静若处子”;与人同处一室,与强大的对手人类斗争了几千年而子孙繁衍不绝,自然是机敏过人。如果说狗一类动物因其在中西社会中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别而导致它的名称词在中西文化中具有相反的褒贬倾向的话,那么老鼠一类动物,也因处于不同文化的人对其习惯形态的观察视角不同而导致它的名称词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了不同的褒贬倾向。猫头鹰在英语国家是智慧的象征,在民间故事和漫画当中,它常常被众兽请来做裁判纷争的智者;而在中国人心中,看见猫头鹰或听见其叫声都是不吉利的。我们知道,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人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评判标准加在对动物行为的联想上,导致动物名称词在汉英民族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伴随意义,因而动物名称词在不同文化中,其不同的文化褒贬意义显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3.汉英动物文化中英语的很多动物词语可以转换成动词,而汉语则不能。就汉英动物词的比较而言,英语动物词语的内涵丰富,词性多变,词义对上下文语义的依赖性较大;汉语的语义较为规范、严谨,词性单一、固定,对上下文语义的依赖性较小。例如:部分英语动物名称因句义的需要在适当的场合可以转换成动词使用,如:

fox(狐狸),to fox someone(欺骗别人)

duck(鸭子),to duck the issue(回避问题)

snake(蛇),to snake one’sway(蜿蜒而行)

fish(鱼),to fish out(鱼贯而出)

wolf(狼),to wolf down the meal(吃饭狼吞虎咽)

mouse(鼠),to mouse out the secret(窥探秘密)

ape(猿),to ape one’s behavior(模仿言行)

汉语的动物词语对英语而言,词义较为狭窄,词性较为固定、具体。“狐狸”只能比喻阴险、狡猾的人,“蛇”只能比喻狠毒、冷酷的人,而无法表达任何动作之意,除非和其他动词结合起来使用,如“蛇行”。这些语用差异体现了汉语“因形见义”的语言特点,也突出了英语“形义融合”的语言特点。

汉英动物文化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是:

1.汉英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不同。汉民族重理解轻形式,形象并不是汉语思维精神的全部意义,而往往是借助形象来传达人的主观意志,托物言志;而英民族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重逻辑推理。

2.汉英两个民族审美心理不同。审美是人的自我写照和自我确认,是人直观地肯定审美对象的本质力量的精神活动。审美反映是以审美为目的、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审美的意蕴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人的心情。动物的美不过是动物与人的特性相契合而体现出来的美。汉英民族虽都有养狗的习惯,但由于审美视角不同,产生的审美反映也就截然不同。中国文化注重狗的负面特征,因此就把与之有关的一切丑陋之辞赋予这种动物,并以此来表示人们憎恶的情感。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以它的忠实赢得了人们的信赖,满足了人们渴望友谊、呼唤真诚的要求,并给人以充分的心理快感,因而狗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也是褒义的。

3.汉英两个民族文学传统不同。汉语和英语深受文学作品的影响,衍生出了不少动物词的联想意义。如“cricket”,在英国文化中常使人联想,产生一种宁静、舒适、幸福之感。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Henry IV)中用了“as merry as a cricket”(像蟋蟀一样快活)这一习语,随后英国人就一直沿用。作者狄更斯在《炉台上的蟋蟀》(A Cricket on the Hear the)里塑造了一个小仙灵的蟋蟀的形象,而且它似乎还对书中女主人公充满了“希望和鼓励”。但是,“蟋蟀”在汉民族的感觉中萧索凄清,其形象通常是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张协的《杂诗》中说:“蜻虫列吟阶下,飞蛾拂明烛……感物多所怀,沈忧结心曲。”杜牧的《寝夜》诗云:“蛩唱如波烟,更深似水寒。”所有这些刻画都是说蟋蟀的,给人一种萧索凄清的意境

4.汉英两个民族自然环境不同。文化是人类的一种适应方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各种环境过程中创造的。环境不同动物的种类也不相同,人们赋予动物词语的文化特征差异也十分显著。英国是个四面环水的岛国,英国人们的生活与鱼密切相关,英语中和“fish”相关的词语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a big fish”(大亨),“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打算),“cool fish”(厚脸皮的人)。而中国的海洋业一直不发达,鱼除了食用动物之外没有文化内涵。(黄苹,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