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识模式转型与人的成长:群体性概念的形成机理

意识模式转型与人的成长:群体性概念的形成机理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概念是我们能够处理无数同类事物的手段。概念的形成,也可以认为是群体在认知事物上所达成的共识。人类之所以拥有自我意识,能够进行思考,并不是靠单纯的个体意识能够完成的,而是群体意识作用的结果。“我是我的存在”是超越于一切现实的,独立、自由的意识感知,不受任何的凌驾与支配。

意识模式转型与人的成长:群体性概念的形成机理

一、概念的形成机理与意识的群体性

在人的意识领域当中,意识活动的基础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个人的思考,还是相互之间进行意识的交流,都是以概念作为基本要素的,离开概念,人的意识活动将寸步难行。

乔治·汉佛莱在《人类心灵的故事》中,对于概念是这样描述的: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迦太基的汉尼拔将军,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入侵意大利,征程艰难曲折。途中,他的军队遇到了无法攀越的岩石。通过观察,他发现这一障碍物是由白垩构成的,于是,足智多谋的将军下令泼上许多醋。岩石溶解了,军队轻而易举地通过。许多人并不相信这个传说,但是古人的这一奇异的故事却巧妙地揭示了一个真理!

当汉尼拔看到岩石时,他能立即说出它是白垩,而且,他还知道白垩遇到强酸会变软溶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概括性知识

这是只有人类才有能力获得的知识,因为似乎只有人类才能看到这样一类岩石,并能够断定它由什么东西构成,以及什么东西是非本质性的属性。

概念是我们能够处理无数同类事物的手段。它永远不会被找到,但我们所找到的总是足以接近它的东西。它无限量地增加着适应能力,统辖着无限的特殊事物的王国。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延伸出这些能力,恰似看不见的心灵的触角,联系着我们认识的所有事物。[13]

的确,概念是人类意识超越物质之上的奇妙优势,“是玄妙的思维工具,是人类驾驭环境的能力”。

在这本书当中汉佛莱还讲了柏拉图对于概念的描述:“他对于‘概念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概念是唯一真实和正确的事物。比如我们有桌子的概念,它既包括所有的桌子,它是所有桌子的本原。他还说,另外的桌子带有的真实的桌子的性质,也是概念。”

那么概念形成的意识机理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概念是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意识联系的存在。

正是意识的连接作用将性质相同的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概念。概念虽然具有抽象性,却具有对事物本质的揭示能力。从意识角度来说,概念就是在将这些事物联系起来的意识网络中形成的。可以说,意识的连接本身就形成为概念。但是作为意识连接的概念,又超越了任何具体的事物,具有概括事物属性的内涵,所以概念能够揭示事物本质。

概念一旦形成就超越了具体事物本身,成为了抽象性的本质存在,所以以概念作为基本要素的意识本身,就具有超越于具体被感知对象的意识自由。可以说,人关于“我”的意识是建立在概念的自由超越性基础上的,意识的自由连接就构成了概念形成的基础。

从群体意识的角度来说,概念形成的基础——意识的连接性,并不仅仅是在个体意识中形成的,个体意识所形成的联系是非常有限的。在完全隔绝于群体意识网络的情形下,个体意识的所谓连接也将变得不可能。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概念的形成都需要在群体的意识网络中进行连接。可以这样认为,性质相同的不同事物,在被群体意识网络所感知的基础上,才会形成完整的概念。

概念并不是孤立的个体意识创造,而是在群体意识中达成的共识。概念的形成,也可以认为是群体在认知事物上所达成的共识。人的意识运转,恰恰是建立在概念的共识基础上,离开了这种共识,无论是个人意识还是群体意识都将变得不可能。

人的个体意识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是源自于超越被感知事物的意识自由,但这种意识自由是建立在群体意识之网的基础上的。人类之所以拥有自我意识,能够进行思考,并不是靠单纯的个体意识能够完成的,而是群体意识作用的结果。

从概念形成的本质来说,人类个体正是借助于社会的意识之网进行思考的,个体意识也正是通过对无数个概念的把握与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谈到进化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个体的变化,但实际上进化尽管在个体身上体现,但最终要体现在种群的层面。我们不能看到一个生物体个体发生了突变,就说这种生物取得了进化,因此,进化的概念必定不是个别的现象。进化如何从个体扩张到整个种群,也只有从系统进化的角度才能够得到解释。

人的进化优势,并不在于人的肉体方面,而是在人的意识层面,这种意识的进化最终从潜意识的被动状态,进入到意识自由的主体性阶段,从而使得人能够超越条件反射式的意识状态,进入到自我价值创造的阶段,最终脱离开动物的状态。可以说,人的进化在整个自然界当中是一种质的飞跃。

但是这种进化的完成并不是单个个体的现象,在完全的个体意识状态下,是无法完成超越潜意识模式的进化的。个体也只有在群体的意识关系中,才能够实现这种超越。

就人的意识觉醒来说,如果“我是我的存在”意味着人的意识就是在“自我”的范畴之内,那么这种意识就不会形成对世间万物的感知,也就不具有超越现实状态的创造性。

“我是我的存在”是超越于一切现实的,独立、自由的意识感知,不受任何的凌驾与支配。所以“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具有超越性的自由意识本身。有人会说,这种 “我”的存在不就是空泛虚无的、永远不确定的存在吗?世界上怎么有这样的“我”的存在?

实际上,如果没有这种超越于一切的自由之“我”的意识存在,那么人就没有感知万事万物的能力,也就不具有超越万事万物的创造力。人的确定性又恰恰建构在这种意识超越性为核心的自由独立基础上。试想如果人本身没有独立自由性可言,人本身的确定性又在哪里呢?正因为有这种内在的、意识超越的自由与独立,人才能具有不依附于其他事物的主体性,所以意识超越性所带来的无限自由也是人能够独立存在的基石。

虽然人要依赖于客观的物质存在,但是人的本质性存在,并不是他所获取的那一部分,而是人依靠自己的自由意识所创造的价值,只有人本身创造的价值才真正属于自己。(www.xing528.com)

正因为如此,虽然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无限的自由性,但是也正是这种自由,为“我”与“非我”的存在划清了边界。人所创造的价值,就是与真实存在的自我对应的那一部分。

超越一切的自由之“我”,恰恰是人类追求独立的根源,但这种独立,并不是将外在的万事万物与自己隔绝开来,所谓超越也并不是完全否定外部事物的存在,而是在接纳、自由感知基础之上的超越。

“我是无限自由的意识存在”,“我是我的存在”决定了人本身的意识并不能够局限于自我本身,而是要具有超越自我的特性,只有超越原有的自我意识局限,才能够实现“我是无限自由意识存在”,“我是我的存在”这一意识本质。

那么超越的基础又在哪里呢?基础就是由个体的意识所构筑的群体意识之网。在这张群体意识之网当中,人本身的意识才能够进化出具有超越自我,又超越现实客观事物的自由意识。

个体自由意识的实现虽然要依靠这张群体意识之网,但并不是说,个体意识就要接受群体意识,如果是这样,那就又回到了个体服从于群体的老路上去了。

个体自由意识的实现依靠群体意识之网,这种依靠并不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而是超越的关系,个体意识不断地与这张群体意识之网发生碰撞,产生新的意识创造,而这种意识创造本身也就超越了意识之网。群体的意识进步也在这种个体意识的超越当中,不断地进化。

我们前面所讲的所谓获取型的意识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普遍存在于个体的意识中,但本质上就是这张群体意识之网的关系模式本身。只是由于人们在这张群体意识之网当中,意识没有获得独立,意识的主体性还没有被确立,因而个体意识就成为了群体意识的服从者的角色。于是个体意识被这张意识之网所控制,成为了意识之网下的模式化存在。在此情形下,每一个个体的意识就像是从这张意识之网上取下的一个片断,每一个片断都具有整个意识之网的全部信息。个体意识于是变成了群体意识的继承者。所谓文化本质上也就是这张意识之网本身。

可以看到,所谓人的意识进化,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本身,更深层次的进化就在于这张意识之网的进化上,这张意识之网在现实当中的体现,恰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可以说人的意识进化,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最为核心的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关系到底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在以往的理解当中,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体现为利益关系、权利义务关系,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那么人与人之间不发生所谓的利益关联,或者进入权利义务关系领域,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什么关系可言。但是所有这些关系的基础,并不是人的利益本身,也不是权利义务本身,而是人的意识关系的体现。

试想一下,如果人们没有自我的认知,没有人本身的确证,也没有建立在人本身确证基础之上的边界确立,那么又哪里来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确认。如果人的自我认知是模糊的,那么现实世界也就没有什么边界可言,这样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当中。当然这种边界模糊下的秩序,也只有通过在掠夺中获取主导性支配力量的方式来进行外部的控制。

总体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依靠意识的连接来进行的,人类进化早期开始的技术交流,实际上就是意识连接的体现。即使是简单的石器工具的制作,也并不是局限于原始部落内部,而是在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交换。表面上看起来,这只是物与物之间进行交换,但本质上却是群体意识的连接过程。正是这种意识的连接,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也为群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贸易的开展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距今大约有十多万年的历史,而农业生产只不过三万年左右的历史。从人类贸易的历史,可以看出群体意识连接进化的过程。

因此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从群体意识的角度来说,就是意识不断连接的过程,也是群体意识不断进化的过程。到今天即使是很小的产品制造,都集合了历史上成千上万的意识创造。正是在这种人类群体意识的不断融合过程当中,才产生出了灿烂的文明。

社会进步并不是由于某个特殊的发明,或者某个特殊人物的特殊贡献而促成的,只不过是这些发明,或者特殊的人物,恰好站在群体意识的交汇点上,正是在这些数不清的意识交汇点上,才产生出了超越性的成就。

不可否认的是,群体意识网络的发展,其基本的动力来自于意识个体本身。正是由于意识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意识网络连接的趋向。如果我们不清楚意识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那么对于群体意识的发展方向就不会有很好的把握。

群体意识网络的进化,最根本的动力仍然来自于意识自由,正因为“我”的意识能够从潜意识模式当中独立出来,成为超越于任何感知对象的存在,才使得人本身成为了意识主体性的存在。

自我意识本身对于自由的追求,成为了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基础。意识上的自由并不是空泛的存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关系当中。正因为在意识关系当中,人具有自主的选择性,人的主体性才会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得以实现。

群体意识的进步,即受个体意识自由拓展程度的限制,也受群体意识自由连接性的限制。如果在群体的意识连接过程中产生出创造,并且这种意识创新能够被群体所接纳,那么群体的智慧就可以被显现出来。

“我是我的存在”的内在规定性,虽然是人的内驱力,但是在人类的意识自由没有拓展到能够完全依靠这种意识自由,去维持自己存在的时候,人本身就还没有实现独立。在这种情形下,人们的生存欲望往往就会占据主导,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之初就是生存意识占据主导的。

在意识进化之初,整个的人类意识网络就在外在获取的潜意识模式控制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关系,并不是以独立作为基础,而是以生存作为基础。尽管意识的自由是根本的推动力,但这个时候只是在隐性的层面发挥作用。

尽管意识的连接是群体意识的根本特征,但是这种连接也会固态化,成为意识自由拓展的束缚,这也就成了文化束缚的根源所在。当人本身的主体性没有确立的时候,意识网络就成为了凌驾于人之上的存在。这个时候,由于意识连接而建立起来的网络,反而成了人的意识牢笼。

如果仅仅是人的意识本身进行观念上的变革,但却没有落实在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关系上面,那么变革也仅仅是一种观念而已。人的意识自由的拓展,最终也要体现在意识网络当中,并使得意识网络本身获得自由。

意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自由的连接,所产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有人说是蒸汽机的发明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因此蒸汽机的发明被誉为人类具有开创意义的发明。然而蒸汽机虽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上的动力,但是蒸汽机本身的发明以及广泛的应用,却是人类意识高度协作的结晶。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人类的意识协作,或者说人类的意识网络形成了突破性飞跃,而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恰恰成为了这种飞跃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